第七百七十八章 君臣恩遇
長生此言正中皇上下懷,動容離座,“愛卿瀝膽隳肝,竭誠盡節(jié),寡人何德何能,竟得愛卿這般天降輔弼,地賜肱股。”
長生見狀急忙離座站起,“皇上謬贊,微臣不勝惶恐,微臣本是一介草民,蒙皇上器重擢升,方得躋身廟堂,位列朝班。然,知遇之恩不曾報答,又得天子賜婚,親友免罪,恩賜種種,不得盡詳。皇上對微臣的盛隆恩遇,微臣永世難忘,唯有殫精竭慮,肝腦涂地,方得回報君恩于萬一。”
聽得長生言語,皇上心中大慰,身居高位者可能不需要下屬為自己做什么,卻不希望下屬淡忘自己曾經(jīng)的幫助和提攜,只因所有的背叛和反目成仇,都是自忘記他人對自己的幫助開始的。
“歷朝歷代多有治世明君和輔弼重臣,然不忘初心,善始善終者少有,寡人不才,愿效仿太宗,以至誠之心齊全你我之間這段難得的君臣際遇,”皇上說道此處轉(zhuǎn)頭看向一旁的內(nèi)侍,“傳旨,自此時此刻起,但凡上書言忠王過失者,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六部九卿,一律罷官奪爵,永不復(fù)用。”
見皇上如此表態(tài),長生亦是感動非常,急忙躬身抬手,鄭重道謝。
皇上隨即說道,“就如愛卿所言,由愛卿接替護(hù)國真人領(lǐng)兵討逆,護(hù)國真人與龍虎山一眾道人勞苦功高,理應(yīng)重賞褒獎,至于如何褒獎,還容寡人與三省六部詳加商議。”
長生道謝之后再度說道,“姑婆山一戰(zhàn),少林寺眾僧舍身護(hù)國,多有傷亡,還請皇上下旨褒獎,以正其名,以彰其功。”
對于長生的提議,皇上自然沒有不準(zhǔn)的道理,而長生此舉也令在座文武對其再生敬佩,只因道士與僧人向來多有不合,身為上清道人,長生能夠為少林僧人請功,足見其心胸寬闊,處事公正。
正事議定,酒宴繼續(xù),氣氛更加融洽,直到午后未時,酒宴方才散席結(jié)束。
多日不見,皇上有心留長生單獨敘話,卻被長生以不勝酒力,渾噩昏聵拒絕了,凡事都講究一個度,君臣相處更是如此,正所謂近則不遜,皇上乃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存在,臣子決不能與皇上走的太近。
皇上自然知道長生并不是真的喝醉了,因為長生臨走之時還不忘為那些背地里說自己壞話的文官求情,皇上也知道這些文官還有用處,便就坡下驢,將那些下獄的文官盡降一品,戴罪留任。
待得離開大殿,長生便招手喊來了走在身后不遠(yuǎn)處的吳雨生,詢問災(zāi)情現(xiàn)狀,吳雨生是長生一手提攜上來的,自然不會對長生有所隱瞞,災(zāi)情遠(yuǎn)比長生想象的更嚴(yán)重,單是各州府報上來死于饑荒的民眾就多達(dá)五十多萬人,長生曾經(jīng)主政戶部,自然知道下面州府有虛報瞞報的惡習(xí),說是五十萬人,恐怕五百萬都不止。
為了盡快將米糧發(fā)放到災(zāi)民手里,長生便建議這批糧草先入國庫一百萬擔(dān),余下的登記造冊之后直接通知各地州府派車過來拉走。之所以不讓糧隊直接趕赴各地乃是因為糧隊的馬匹長途奔襲,都快撐不住了,短暫的休整之后車隊還得趕回西域繼續(xù)往返。
對于長生的提議,吳雨生立刻點頭同意,他也知道救災(zāi)如救火,這么多糧草,一進(jìn)一出至少浪費十天半個月,在此期間還會有更多的災(zāi)民餓死。
眼見刑部和吏部尚書也在附近,長生又喊來了他們,命他們派出本部官員分赴各地,督察地方官員放糧賑災(zāi),他太了解那些地方官員了,他們可不在乎災(zāi)民的死活,便是賑災(zāi)米糧他們也敢中飽私囊。
六部尚書此時都跟在長生身后,與刑部和吏部交代過后,長生又喊來了兵部尚書,命其立刻發(fā)下兵部公文,讓各地州府派兵保護(hù)拉糧車隊,之所以有此一舉也絕非多余,人餓極了什么事兒都干得出來,如果沒有官兵保護(hù),糧隊走到中途就會被山賊土匪搶了去。
禮部和工部的尚書長生也沒放過,他先前已經(jīng)同意皇上遷都了,遷都不是小事兒,必須讓禮部和工部派人去洛陽進(jìn)行實地勘察,確定修建宮殿和遷都的諸多細(xì)節(jié),同時也讓戶部盡可能的保障工部和禮部的各項支出。實則此事他完全可以不管,但他必須讓皇上知道自己對其遷都洛陽是極為贊同的。
都說上面動動嘴,下面跑斷腿,事實的確如此,實則很多與民生戚戚相關(guān)的大事,也只不過是身居高位者的幾句話,長生交代事情喜歡意簡言賅,因為如果說的太多,下面的人就可能抓不到重點,少說幾句,他們還能記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