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章 一張空白的紙
“設備方面,我們缺一臺冷凍電鏡,需要借用南都醫大的設備,不過我們計劃買一臺冷凍電鏡,這樣可以節約實驗時間。”
隊伍在走廊里移動,楊平介紹實驗室的設備。
缺少專用的冷凍電鏡很正常,即使在東京大學,冷凍電鏡也不是某個課題團隊私有,而是公用,大家輪流使用。
“如果走3D打印的路線,不知道楊教授從哪里開始?”
唐順已經心潮彭拜,這里很對自己的胃口。
“兩條路線其實難度都很大,3D打印的路線更容易掌控,比如干細胞培育肌肉,培育的方式不一定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精細結構,比如指定的部位需要一條較粗的動脈來與受區連接。而3D打印容易實現這種定制,但是3D打印必須對目標器官的解剖研究深入到非常精細的地步,要完成真正的3D打印,收集的解剖數據是海量的,估計要借助超算才能完成這種級別的計算與打印,一塊肌肉的神經、動靜脈和淋巴管結構,總長度繞地球一圈沒問題。缺乏精細解剖數據,這也是現在3D打印無法完成簡單軟骨打印的原因,無法復制精細解剖,就像一架飛機,只是做出模型,而內部的發動機等無法復制,當然不能飛上天。”
“3D打印路線,在生物學階段比培育技術要簡單很多,他只需培育出大量的各種活細胞,然后用這些活細胞為原材料完成打印器官,無需去破解器官形成過程的人體各種調控,而培育路線整個工程更大,自始至終在生物層面來完成器官的構建,對人體基因表達及調控研究投入更大,孰優孰劣,尚不可知,我以前認為培育更好,后來又認為3D打印更好,再后來,兩者不分高下,兩條路線看那條先取得突破。”楊平簡要地將自己的理解說出來。
科研就是這樣,有時候多少路線并進的時候,最先取得突破的自然獲得優勢。
唐順同意楊平的理解。
一個器官的復雜程度超過想象,這就是樹上可以輕松結出一個蘋果,而人類無法復制一個蘋果的原因。
兩條路線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一條弄清楚種子蘊含的信息,一條弄清楚蘋果蘊含的信息。
唐順很推崇第一性原理,也就是將事情縮減至它的根本實質。
干細胞培育肌肉,如果真的要成功,必須從頭開始,其它的科研成果只能借鑒,絕對不能在其它成果基礎上進行研究。
如果要打印出肌肉,就必須對肌肉的解剖進行一次最徹底最完善的研究。
重新打地基,重新蓋房子。
“我的實驗室與南都醫大和南都理工合作,借用南都醫大的冷凍電鏡和南都理工的超級計算機,計劃對肌肉進行單層細胞切片,然后用電鏡掃描,對整個肌肉進行精細立體構圖,以獲得肌肉的精微解剖。”楊平說出這個計劃。
對肌肉進行單層細胞的切片掃描,這是巨大繁復的工作,數據是海量的。
唐順停下腳步,他是第一次聽到有人要進行如此海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