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沖鋒
國產電影低迷了多少年了,甚至劉啟榮還為國產電影的泥沙俱下買過單,他上次籌拍的大制作,可不就是折戟沉沙,撞了個頭破血流。這件事于飛揚當初還知道,他當時就看了電影,其實說實話,劉啟榮的功力在那里,電影拍出來的質感是不錯的,而且配樂也是國際知名團隊知更鳥的配樂,他作為專業人士就能聽出其中的好來。
但即便這樣還是沒能撐起國產電影的口碑,一敗涂地,甚至遭到無數電影評論人的口誅筆伐。于飛揚當時還上網去幫說了幾句話,和人吵過幾嘴。
但他也清楚,進口大片對國產電影的沖擊不可謂不大,現在形成的風氣就是只要是進口片,那就是一面倒的好評,大量收割市場電影票房,一個進口大片五億票房起步都是少的,國產大片兩億票房就可以讓從業者競相歡呼了!
這也不奇怪,畢竟近代工業革命的起源就是西方,西方的各種科技也是走在前列,雖然華國在追趕,而且一度追趕得很近,但論電影工業來說,仍然是西方最為發達,技術也最為先進。
現在業界最優秀的ai電影制作工具,“瑪雅”,“光榮”,“泰坦”這些軟件,都來自于西方世界。
而因為電影工業的發達和各種競業限制,這些業內頂級軟件提供給西方導演的,都是最先進的技術。
但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導演,不屬于那個體系之外的,得到的制作軟件都會差一些,基本上會有五到十年的差距,最頂尖的技術是不會給你的。西方的電影工會那邊就通不過,其次歐美的國家技術審查委員會也會把一些相關技術列為禁止授權。畢竟ai電影制作軟件中一些算法和技術,也可以放在其他民用領域和軍用領域,這也是被作為技術管制的。
劉啟榮這樣的國內頂尖大導演,所使用的軟件,不僅僅要比歐美導演的軟件昂貴許多,而且還是閹割版。
當然,弱肉強食的道理也說得過去,別人辛苦研制積累發展起來的技術壁壘,憑什么要給你?你能做的,就是乖乖多花錢買閹割版,落后個十幾年,被壓著打不奇怪。
這很正常,誰叫你的國家電影工業上不來?誰讓你沒這份積累和投入。而但凡是你能夠誕生相同的技術來打擂臺,那么對方能立馬降價跟你打價格戰拼刺刀。
就在國內電影市場這么不景氣的當口,劉啟榮居然敢把自己的電影放在平時沒幾個人去電影院的春節?
這更像是自殺。
但是那個“賀歲”概念的提出,又讓于飛揚心頭閃動一種希翼和可能。
他現在的眼里,劉啟榮就像是一個老船長,開著他那艘“啟榮號”航船,此時就要去沖撞一個此前誰都過不去的驚濤駭浪。
那是一片被譽為是“死地”的市場!
身為音樂人的于飛揚,現在好像就要成為他這艘船隊的馬前卒。
他要率先去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