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四月
類似的細節(jié)在這個戶部條陳里還有很多。
諸如如福建路邵武軍某處銀礦漸漸枯竭,以后每年要按照遞減三百貫來計算;
以及杭州城外某個交易集鎮(zhèn)在之前的軍亂中徹底消失,目前沒有重建跡象……種種記錄五花八門,讓趙官家大開眼界。
甚至趙玖還真就從這個條陳中學到了一些其他的奇奇怪怪知識——比如這年頭蘇州的稅收遠遠低于杭州,原因是蘇州外圍有很多沼澤,限制了城鎮(zhèn)發(fā)展,幾十年來稅收一直沒有多少增長,但杭州的人口與市集數(shù)量卻在不停攀升。
總之,這份條陳是如此細致和如此具有說服力,以至于所有人都明白過來,林景默絕對是有備而來,那個建財?shù)慕ㄗh十之八九出自于他,而他恐怕從去年冬日剛一回來,就開始準備這項大工程了。
對此,趙官家也不得不服。但不得不服,卻也意味著趙玖不得不面對那個最少三千萬貫的大窟窿。
沒錯,當然是最少,因為戶部這個條陳到底是一個理想化的模型,全都按照理論上的可持續(xù)恢復來算的,并沒有考慮到什么災什么禍導致的額外支出,也沒有考慮中途爆發(fā)小規(guī)模戰(zhàn)斗的消耗。
所以,假設趙官家想在三年后就北伐,在他就必須得在正常的國家財政外,于三年內(nèi)搞到額外的三千萬貫!
只多不少。
而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壞消息了,張俊給趙官家來密札了——他的船隊,先去日本,再去高麗,輾轉許久,最終回到了鄧州,卻只出了四分之一的貨。
原因很簡單,船隊規(guī)模太大了,外加還有一艘明顯的武裝船,所以反而弄巧成拙,讓日本人如臨大敵……尤其是船隊在九州博多港賣出去兩船貨后,嘗試轉到更東面的時候,日本人明顯被刺激到了,竟然派出大量內(nèi)海船只尾隨監(jiān)視,各處港口也全然不再與船隊交易,只是看在趙宋皇家旗號上謹慎給與了正常補給罷了。
至于說強買強賣?
別開玩笑了,船隊雖然龐大,也有一艘武裝船,卻架不住肚子里還有整個京東兩路海商、淮南兩路大商賈,以及張俊張都統(tǒng)的本錢,甚至還有趙官家的無本本錢……誰瘋了啊,敢真就帶著這么多絲綢瓷器去干仗?!
最后,在瀨戶內(nèi)海的備后這個地方,終于有個膽子大的日本官員帶著日本朝廷旨意上船交涉了,好說歹說,看在趙官家在登州給的公文、旗幟的面上稍微放松下來,算是信了三分,就讓本地的日本西國商人上船來又買了兩船貨,然后還稍作交涉,讓日本朝廷出面用白銀和黃金買走了幾乎所有用來壓倉的銅錢……日本人的確喜歡大宋的銅錢,從這個角度來說,進行一定的貴金屬貿(mào)易或許可行。
畢竟,大宋雖然也缺銅,可更缺銀子和金子……靖康期間,金人掠奪走了巨量的金、銀,卻居然沒有掠奪銅錢,這就使得這個交易對雙方而言都還是極有賺頭的。
但也僅此而已了。
接下來,日本人死活都不許船只繼續(xù)往日本腹心之地走了,也拒絕再買超出正常需求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