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取舍(下)
對此,趙玖也沒有過多揣測牽連的意思,他早就有類似的猜度,只不過當時是從朝堂局勢和反對派勢力大小、組織度嚴密與否這個角度來猜的,而馬伸遞交來的情報,則是從另一個角度來驗證了他的想法——從日期和這些人的交往圈子來看,確實是東京城內部的一群福建人鬧起來的,時間上和人際關系上跟東南的反對派搭不上邊。
而且,趙玖也隱約記得,呂本中確實曾經走公開路子舉薦過這個人,乃是覺得此人是真正做學問的,可以轉化為原學一脈的意思,然而劉勉之不知道是因為學派的問題還是真的不想出仕,反正直接拒絕了。
當然了,即便一切都對的上,趙玖也還是命令楊沂中再度跟上驗證,然后便悉心等待事件自己的發展與變化。
且說,刑部出具了正式文書給了那些告狀人以清白,讓那些人自由活動……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沒理由牽連無辜,哪怕趙玖對這些人氣的牙癢癢,也得承認人家是無辜……但這么一來,卻是從官方角度驗證了胡寅不孝的真實性。
人家告狀文書里轉述的言論,也就是大儒劉勉之批評胡寅不孝的言路,是經得起朝廷司法機關考驗的。
隨即,在稍顯沉悶的氣氛中,隔了一日,御史中丞李光帶頭,御史臺諸御史幾乎人人正式上書,正式彈劾工部尚書胡寅牽扯案件,被人指為不孝,要求胡寅作出解釋。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李光和他的下屬在履行自己的職責。
非只如此,馬伸在整理完案卷后,也以刑部的名義,奏上此事。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馬伸在履行自己的職責。
一時間,彈章交加,紛紛不停,直達御前。
接下來,按照政治規矩,胡寅就該上表自辯,同時自請去職,以明清白。
這就是趙玖一開始最擔心的情況了……沒有人做了什么錯事,沒有什么大的政治陰謀,恰恰相反,目前看來,這件事情里面的幾乎所有人都是在政治規矩與道德規矩下履行自己的職責,甚至包括那些出首狀告之人也似乎無可指責,但同樣無辜的胡寅卻必須要為之付出政治代價,哪怕這可能會影響到朝廷的北伐籌備工作。
這跟政治對立無關,這是封建時代倫理法度與人之常情的對立。
然而,胡寅沒有請辭,也沒有自辯,只是悶頭工作。
但這更加引起了朝廷上下,士人輿論,乃至于市井之間的憤怒,因為戀棧不去,乃是這年頭士大夫官員最忌諱的事情,本身就是僅次于不孝的道德困境。
一時間,連之前只是私下議論的太學生也開始大面積指責邸報包庇大員,不公開刊登相關奏疏,甚至開始在太學中張貼文告,直接質問教授胡安國……可與此同時,趙官家卻依然保持著極為怪異的沉默。
這似乎解釋了為什么胡寅能夠有恃無恐。
而接下來幾日,朝堂上,可能是因為感知到了趙官家的態度,再加上那個馬首都已經發臭了卻還依舊在各門之間傳遞示眾,上下多少有些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