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試驗田與政治中心
“回大帥,總計種了六十頃大宛苜蓿,一畝年產數十石,可供一頭草原犍牛一年所食,或還稍有些富余。二十畝,便可養二十余頭牛。”裴遠答道。
“養二十頭牛,可忙得過來?”邵樹德問道。
“一家六口人,應是……應是忙得過來。”裴遠支支吾吾道。
邵樹德沒說什么。作為官員,能知道數字就已經不錯了,你還指望他深入農家,噓寒問暖,那現實嗎?
一家大大小小六口人,要忙農活,要照應牲畜,肯定是極苦極累的。邵樹德敢說,這三百戶人一定是榨干了自己的每一分精力,不然根本不可能獲得一斛七斗的畝產。
或許也有利益驅動在里面。三年不納賦,所得全是自己的,多勞多得,確實也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大帥,三、四月下麥種,忙完之后,五月苜蓿發芽,可做牧場,直到隆冬,剛好岔開。”見裴遠被問得張口結舌,幕府營田判官趙植便上前說道。
“可還有其他牧草?”
“回大帥,營田司諸位同僚商議后,認為蕪菁或可種下看看,亦可當牧草。”
“另找一塊地試試。”
“遵命。”
“一頭犍牛一年產多少糞肥?”邵樹德又問道。
裴遠、趙植都愣在了那里,好像遇到了什么不可思議的事情。
問這個事情,太有辱斯文了!大帥真的是武夫嗎?早年在天德軍時,一定種過地吧?
邵樹德搖了搖頭。事實上他也不清楚,他只知道,一頭牛一年所拉的糞便,用來肥一畝地,可能還略有些不足,最好是三頭牛肥兩畝地。如此,才能在維持地力的情況下,持續穩定多年獲得令人艷羨的高產——當然也不能忘了休耕固氮的貢獻。
種子收獲比,一定要提上去,1:10是必需的,1:15才是目標。
“再找一塊地,用來培育良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