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試驗田與政治中心
衙軍規模越來越大,如果二十萬人都住在夏州,則遠遠超出了土地的承載力,需要從其余州縣調糧。但夏州不通水運,成本巨大,已經不適合再作為政治中心存在了。
懷遠縣,是一個不錯的新“都城”。
平原面積廣闊,氣候適宜,利于灌溉,還有黃河水運便利。最后一點十分關鍵,水運可以將各種商品的成本大比例壓縮,同時亦可溝通到很遠的地方。木材、牲畜、布帛、皮革、鐵礦、石炭等等各類商品,都能以較為合理的價格運到此處,供龐大的不事生產的人群消費。
銀川平原的糧食、水果,亦可廉價輸送到其他地方,出售獲利。
說白了,“塞上江南”的人口承載力強,自己可以將數萬衙軍及其家屬全弄到懷遠縣周邊生活,而不用擔心破壞環境。
要出兵的話,也非常方便,沿著黃河走就是了。水運運輸量大、成本低的優勢,將大大減少自己的軍事開支,也減少民間夫子的征發力度。自己將不用擔心老百姓誤了農時,一年可以多次出兵,而不用太過擾民。
最后一點也十分關鍵。這里離草原近,政治中心遷過來之后,打擊不肯臣服的草原部落的力度也會加大,對周邊的安全形勢也會有所改善。
“懷遠縣,要筑新城!”邵樹德一指頭戳在地圖上某處,說道。
陳誠、趙光逢、梁之夏三人聽了眼皮子一跳。筑城,可是大勞役啊,而且這不是德宗年間突擊修筑的鹽州那種“爛城”。大帥的意圖,他們這些人精都看出來了,這是想將理所從夏州搬過來,那么這城就不能草草創建了,必須得下血本。
材料倒沒什么,問題是人力。
“朱全忠現在在做什么?”
陳誠等人已經習慣了大帥跳躍的思維,因此立刻答道:“去歲秦宗權在八角鎮大敗朱全忠,目前還在相持,互有勝負。”
邵樹德聞言有些佩服。
朱溫的部隊,和他的定難軍其實有些像,即都是主帥白手起家,一點點搭建起來的。邵樹德從天德軍五十人起家,慢慢擴大,朱溫帶了五百人去宣武上任,一點點組建軍隊。
這樣的好處是十分明顯的,就是主帥威望很高,即便大將想造反,中下級軍官也不會同意。除非那支部隊不是主帥親手組建的,而是其他藩鎮投過來的,比如朱溫晚年丁會叛變時,手下軍隊就是投降的昭義軍,根本沒整編過。
幽州鎮的李全忠敗了一次,直接就造反,軍士們也不反對,其他藩鎮也多有類似情況。那么朱溫的部下為什么不造反呢?這兩年投降秦宗權的人可太多了,朱溫在他手下吃了這么一個大敗仗,居然沒人造反,真的很難得。
與朱溫相比,憑空繼承了數萬河東衙軍的李克用,還在艱難地搞著平衡,并利用沙陀本部、北邊五部的胡兵往里面摻沙子,也不給河東本地土著大權,他還是比較信任跟著自己起家的代北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