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機會
征河隴五州之戰,陰山蕃部前后戰死、致殘了千余人。
此千人,家人每月可領一斛糧賜,直領十年,與衙軍一樣的標準——在西征之前,邵大帥一年便已經要支付約十二萬斛的撫恤糧賜,西征結束之后,一年又要多支出數萬斛。而最初領糧賜的一批軍屬至今才過去了五年多,且人數也少,再不盡快提高糧食產量,隨著今后的戰爭規模越來越大,這一塊的支出也會越來越大,早晚會吃不消。
但邵樹德不打算放棄這一政策,因為這是維系定難軍士氣的重要一環。敵軍為何沖不動陣?軍士們為什么敢拼命?還不是因為沒有后顧之憂!
就是要打消軍士們的顧慮,讓他們敢效死,定難軍才有戰斗力。像朱全忠那樣實行拔隊斬,隊頭死,全隊皆斬,完全靠嚴刑處罰,終究不是正道。不然的話,為何到處都有宣武軍的逃兵,以至于朱全忠要開始在士兵們臉上刺字來抓逃兵了?
隊頭一死,軍士們就無心作戰,紛紛逃亡,這不是笑話是什么?
臉上刺字,是犯人才有的屈辱,讓軍士們也這樣,還當他們是人么?到處被人瞧不起,士氣能高?
“敢問靈武郡王,明年可是征山南西道?”山后黨項頭人、鸊鵜(pì tí)泉巡檢使莊浪伸問道。
“正是。明年二月春社節之前抵達夏州。”事到如今,對他們也沒什么好隱瞞的了。
這次出征,邵樹德沒要求他們帶牛羊,原因是去年西征河隴,其實沒賺到什么,可能還是虧的。普通軍士得了賞賜,歡天喜地,但牛羊大部分是頭人提供的,對他們而言,收益支出不成比例,純粹是虧本買賣。
這次出征,入關中之后,肯定要就地派捐,讓當地百姓提供糧草、賞賜。山南西道也富裕得很,大伙來幫忙的,諸葛大帥當然也會有所表示,諸部頭人總算是能賺一筆了。
“總之做好準備吧,六千人,春社節之前到,不得失期!”談完這兩件事后,邵樹德也不打算逗留了,直接南下回夏州。
看著已經增加到210人的具裝鐵騎,諸部頭人都有些畏懼。人馬俱披重甲,刺斫不入,這給人的視覺沖擊力就很不一般。
邵大帥將這210名具裝鐵騎統一命名為“鐵鷂子”,非常裝逼,此時也都披甲在拂云堆祠外等候——嗯,一會走了后就得把裝具放到馱馬上,純粹為了顯擺。
離開陰山后,邵樹德一路馬不蹄停,經河套草原返回夏州。
在地斤澤的時候,他臨時逗留了兩天,與嵬才蘇都聊了聊出兵的事情。隨后,又見了見辯才、增忍師徒。
龍興寺分院的廟宇很氣派,但傳道效果嘛,怎么說呢,很一般。信徒很少,信徒們的供奉就更少了。
邵樹德想了想,是不是給他們撥點款,好讓傳教效果更好一點?這就得回去后找幕僚們商議商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