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下來種植高產牧草,一畝地的收獲,往往要純天然草場五六畝才能趕得上。這給了一些牛羊牲畜并不太多的部落小民以選擇,三茬輪作制的農業生產體系,其實是完美契合這些定居下來的牧人的。 地,根本不缺,只要你肯定居下來,再向漢民學習如何種植粟麥、豆子、牧草,生活不會差的。 上有部落頭人子弟進學校漢化,下有現成的農業經營方法解決后顧之憂,同化的難度,又降低了不少。 編遺氓,造風俗。如此持續三代人,朔方、河西、隴右三鎮的蕃民,同化得估計還要比天寶年間更徹底。 韋莊在一旁默默聽著士子們的高談闊論。 其中一兩人,在他看來,簡直就是蕭遘或邵樹德派到士人中間的“細作”。不斷從各個方面吹捧朔方、隴右二鎮的好處,想方設法鼓動更多的讀書人留下來,以沖抵此地的腥膻胡風。 不過,“萬里羌人盡漢歌”,總比“洛陽家家學胡樂”好吧。 靈武郡王,確實當得英雄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