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內、河東之間渡口
一個渡口的形成,往往有幾個因素:
其一,當時的地質水文條件。
很好理解,歷朝歷代氣候、水文甚至河道都不一樣,必須依據當時實際情況。
其二,當時的經濟貿易路線。
這個很正常,渡口大部分還是在和平年代使用的,荒山野嶺誰廢那勁去設渡口?
其三,當時的配套公路。
渡河后上岸,你終究要走驛道,必須要有配套的公路。
下面就講講關內道與河東道之間的黃河渡口及配套公路,其實之前有章節提到過了,我自己忘了哪章了,可能有人記得,懶得找了,重新整理一下。
公路歷朝歷代也不太一樣,路線不一。前朝存在的路,在本朝可能完全廢棄了,無法再通行,除非你征發民夫重新修路。
這里主要以唐代公路為主。
唐代渡口基本都是國營的,即天下舟津濟梁都有令,從九品。
渡口設關城及碼頭,配渡船、水手、工匠,都是體制內人員。
從北向南數:
一、榆林關
勝州東三十多里的黃河西岸,此渡口隋代就有,即榆關總管。
現代位置為內蒙古托克托縣附近,因唐代黃河河道與現在差別極大,大概了解一下在哪就行。
這個渡口有配套驛道,向西三百里至中受降城,安北都護府所在地,中受降城再往西
三百五十里至豐州。渡河東北行一百里至振武軍城,東南行三百八十余里至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