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合作
老實說,邵樹德對此不太感冒。當然嘗試一下的興趣也是有的,不過昨晚服侍他的蕭氏知曉后,直接將其奪走,說這是虎狼之藥,于身體有害。然后,施展了世家大族的魅惑絕學,比藥還管用。
“正是。”烏炤度說道。
“龍泉府風物如何?”邵樹德頗感興趣地問道。
“敝國疆域甚廣,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余州,百余縣,二百萬口。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治龍州,城臨忽汗海。”烏炤度介紹道。
“聽聞渤海有暖炕,可見十分寒冷,上京能耕作否?”邵樹德又問道。
“殿下,渤海水網密布、土地肥沃,主種稻米,亦有豆、麥、稷、黍等作物,還可牧馬、狩獵、捕魚、采集,遠近皆稱。”烏炤度回道。
他越是驕傲地介紹渤海國的農業成就,邵樹德越是感興趣。
“渤海亦能種稻?”邵樹德驚訝道。
他印象中,東北能種植水稻,是清末越界過去的朝鮮農民培育出來的,怎么這會也能種了?難道是氣溫高?
“殿下,渤海產糧,七八成為稻米。豈不聞‘盧城之稻’?”烏炤度說道:“《周禮》有言:‘東北曰幽州,谷宜三種’,即稷、黍、稻也。”
盧城稻是渤海國特產,聽聞口感很好,不過很少賣來中原,僅作為貢品送來過。
《周禮》中提到的幽州,應該是包含遼東部分地區的,但多半僅限南部,即遼寧一帶。稷是高粱,黍是糜子。也就是說,很早以前至少遼寧就大量種植水稻了,這刷新了邵樹德的認知。
渤海國的主要水稻種植區,在忽汗水、率賓水、湄沱湖流域。也就是說,牡丹江、綏芬河、興凱湖一帶是渤海國的農業重鎮,腹心地帶,也是最富饒的地方。
“這么說,上京、東平、率賓三府便是貴國的財賦之源了?”邵樹德顯然是做過功課的,知道大概的地理位置。
事情確實超出了他的認知,驚訝一個接著一個。同時也有些無奈,國朝就沒深入研究過渤海國,對其內情所知有限。
邵樹德原以為渤海國的精華地帶在遼寧,現在發現,居然在牡丹江、興凱湖一帶,這才是其核心位置。不然的話,也不會于天寶末遷都上京了。
“正是。”烏炤度回道:“敝國初年,便定下了專力北進的大略。經過數代人征討,東北諸夷畏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