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新潭
宋二之子當時還在謝彥章軍中,幸好活著回來了,如今是汝州州兵的一員。
宋二、王三卻已到了洛陽。
作為有技能的船工,他們早早便被河南府征集起來,全力保障洛陽的物資供應,一干就是兩年。
“洛陽的人氣越來越旺了。”宋二抬頭看了看新潭周圍正在大興土木的坊市,感慨道。
“你才離去幾日,見天感慨。洛陽不還是那個洛陽?”王三嗤笑一聲。
“你不懂。”宋二搖了搖頭,道:“這次我去伊闕,發現那邊忙得很,百姓幾乎都征發起來南下了。”
“南下何處?”王三問道。
“大王修建的一等國道知道吧?”宋二下了船,問道。
“自然知曉。”
“洛陽、伊闕段通了,伊闕、臨汝段通了,就在本月,臨汝、梁縣段也通了。汝州韓使君調集人手南下,河南府伊闕等縣也有人去了,與唐州、鄧州那邊通力合作,修建郟城至方城的一等國道,共二百余里。”宋二說道:“這路一通,以后咱們可能就要回汝州了。”
王三張大了嘴巴,欲言又止。
他不確定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回到家鄉,好像不錯,畢竟家人還在那里。但在洛陽生活,可能也不壞,委實難以抉擇。
“夏王不是修路就是挖河,各地百姓即便不上陣打仗,也得累死在河岸上。原以為主要河南府、汝州百姓累,今看來,唐鄧百姓也好不到哪去。”王三嘟囔了一句。
“嘿,這才哪到哪?折令公驅使兩萬淮軍降人開挖比水,那才叫一個兇殘,每天都有人累死。”宋二冷笑一聲,似乎一點不可憐那些淮兵。
比水即唐河,北通宛葉走廊南端的方城縣,南通襄陽。
南陽、襄陽的物資通過水運聚集到唐州方城縣,然后走旱路車運,至汝州郟城縣后,再轉水運。至臨汝縣后,再陸路走一段到伊闕縣,最后經伊水運至洛陽。
全程八百多里,七成是水路,三成旱路,將南陽、江漢的物資輸往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