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上洛
其二是綿衣。這個也不便宜,亦叫復衣,外層是綢布,里面填充著絲綢下腳料,比較貴。軍士們每年春秋兩衣賞賜,都是官方采購、制作,統一下發,成本并不低。
玄宗年間,宮女就參與制作綿衣,下發邊疆。有一位宮女在做的衣服中逢了一首詩,即《袍中詩》: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后身緣。
士兵發現后上報主帥,主帥又奏予玄宗,玄宗找出了那位宮人,對她說:“我替你結今生緣。”遂將宮人嫁給了士兵,“邊人皆感泣”。
第三種是絮衣,劣質布料內填充葦絮之類的東西,既不保暖,也不耐用,但卻是勞苦大眾的唯一選擇。
毛衣很好地填補了這個空缺。
不夸張地說,邵樹德提高了勞苦大眾的生活水平,至少冬天保暖的衣物有了,前提是你采取新的農業生產方式。
但“啟動資金”(羊)是巨大的,也十分不充足。若非戰爭劫掠到了大量牲畜,唐鄧隨三州很難一次性搞到這么多綿羊。
劫掠契丹,不過得了六十萬頭雜畜,簡直就是杯水車薪。綜合來看,靠搶無濟于事,自己繁殖的才是大頭,但這無疑需要時間。
“昔年折宗本治唐鎮,州縣殘破,百姓被榨成人干。這才交出去多久?邵樹德就大手筆遷移百姓屯墾,還給牛給羊。這是憐憫百姓呢,還是不想讓他外舅占便宜啊?”驛道之上,十余騎緩緩而行,領頭一人冠帶皮裘,瀟灑不已,嘴里還不忘著揶揄邵、折這對翁婿。
“留后,慎言哪。”一位身穿長袍的老者勸道。
“怕什么?都是自己人。發發牢騷都不行么?”“留后”不滿道。
“留后”名叫趙匡明,忠義軍節度使趙匡凝之弟。攻下江陵府后,趙匡凝表其為荊南節度留后。
趙匡明是有一定軍事才能的,擊敗許存、西門道昭就是明證。或許有人會說,襄、荊二鎮打了很多年了,荊州已是油盡燈枯,被他撿了便宜罷了。但勝利就是勝利,無可辯駁,無可置疑。
不過,襄陽的實力還是太弱小了,吞下荊州后,能戰之兵不過兩萬。邵樹德相召,都不敢不去,這讓趙匡明有些惆悵。
“留后,夏王深耕唐鄧隨三州,可見其志……”幕僚將這個危險的話題引開,分析道。
趙匡明果然被吸引了注意力,駐下馬來,仔細看著周邊的曠野。
很多撂荒的土地又被重新拾起,田里出現了農作物,一戶戶人家也錯落有致地排在小河邊。有農人在割草,有婦人在織布,有小孩在放牧,充滿著生活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