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付出
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圣人說記得你們,將來要給好處,那就大大方方收下。
唐人并不諱言利益,夏人同樣如此。
*****★
七月初二,禮圣、奉圣、忠圣三州官員、豪及永安宮宮監、萬戶、千戶們紛紛抵達。
邵樹德沒有與他們多廢話,直接閱兵、狩獵、飲宴三件套走起。
閱兵是為了宣示軍威,這是草原人最能聽得懂的語言。
從渤海班師沒有走營州,而是橫穿七圣州,本來就是聽聞當地民心浮動,過來壓陣的。閱兵是最直觀的了,往往能消滅很多不該有的小心思。
狩獵可以考校酋豪們帶來的隨從、子弟的本領。
既然要收其勇士,那么自然要好好考校了,宮廷衛士、銀鞍直也不是什么垃圾都收,至少水平要過得去吧。
飲宴則是增進感情的階段。
完成了前面兩部分之后,酋豪們一方面受到震懾,野心收斂了起來,一方面有親族子弟跟著圣人走了,有利益牽絆,最后再直接增進和他們本人的關系,往往能事半功倍。
不要小看個人間的情誼。
在中古時代,首領的個人意志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時候能抵消部分利益沖突。乾隆征新疆,打緬甸、大小金川,從國家角度而言虧出血,朝野內外反對聲浪幾乎直沖天際。但他就是憑借個人意志強行推動了,和緬甸的仗打得并不好,甚至可以說難看,與戰敗也差不多了,但就是不怕虧損,就以個人意志強行推動,花費九百多萬兩白銀,戰死病死諸多大將***,最后讓緬甸剛剛吞并的暹羅復國,割讓了西雙版納等地區,強行打斷了這個東南亞小霸苦修無數年等來的上升國運。邵樹德與蕃人酋豪們的情誼,還是維持得相當不錯的。他在各個部落間,也流傳著各種正面光輝形象,這種形象還能遺澤子孫后代,至少兩代人不成問題。
繼任國君,如果能繼續他的工作并深入下去,大夏北部邊患將小到一個可有可無的程度。甚至可以反過來利用他們的人力物力,在其他方向上開拓進取。
乾隆能調集兩千索倫兵、一千錫伯兵、一千衛拉特蒙古騎兵去打緬甸。
李世民甚至能從印度河流域搖來人,萬里迢迢去打高句麗。
這都是很好的例子。將來征西域,邵樹德還能用得到契丹人、女真人甚至是渤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