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拓跋
今日遇到鄰人愿意幫忙,那可真是喜從天降。這不僅僅是錢的事情,還代表著他們能否融入本鄉(xiāng)的問題。
午時,二人的妻子端著挎籃,到田間地頭來送食水。她倆都是揚州人,出身不錯,長得水嫩水嫩的,一點都不似農(nóng)家婦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拓跋彝敏想了想,讓娘子分一些食物給鄰居們。
這些人的家庭并不富裕。因為要干農(nóng)活,家里特地買來豬膏,和面制成蒸餅吃,一上午估計早餓了。
娘子并不樂意,但彝敏堅持,也就去了。
“謝拓跋娘子了。”劉三接過一個撒了芝麻的胡餅,小心翼翼地嚼吃著。
他吃得很快、很急,臨了,還把灑落在腿上的芝麻粒一一撿拾起來,放嘴里吃掉。
他兒子也在旁邊,分到了一小罐咸魚干燉的湯。
“早韭晚菘,杜鵑手藝不錯。”拓跋彝敏也坐了下來,狼吞虎咽地吃著魚湯。
“這魚莫非是在哪個野河溝里釣的?怎么這般大?”劉三吃完后,喝了點水,看著兒子手里的魚湯,問道。
“非也。”拓跋彝敏實話實說道:“去年冬天從長夏商行買的,據(jù)聞是遼東鰟頭。價錢比鯉魚稍貴,但本地吃不著這種海魚嘛,定價高倒也情有可原。這魚肉其實很硬、很老了,也有股子怪味,若非有香料遮掩,老丈你怕是吃不下去。”
劉三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拓跋彝敏。
遼東在哪里他不知道,他最遠只去過河東,還是李克用剛死后一兩年,作為關中土團兵鎮(zhèn)守過沁州。聽拓跋彝敏的語氣,應該比河東還要遠。
這么遠的距離,大概是通過黃河、渭水運過來的,還得是深秋、初冬大河封凍前那一兩個月。運到長安后,往西這一段渭水卻不一定好走了,多半只能陸路運輸。到了天興縣,價格居然只比本地魚稍貴,那遼東魚價得有多廉?
“哈哈!”看劉三一副見了鬼的模樣,拓跋彝敏笑了笑,道:“其實是長夏商行運了一批鰟頭魚干過來,因為長途轉(zhuǎn)運,所費甚多,價錢定得高了,所以賣不出去。帶著股怪味的魚干,比本地鮮魚還貴,當然賣不出去,最后只能認虧降價,被我買了一批回來。”
其實,魚干是用鹽腌的,賣貴一點并沒什么。但京西北這一片的鹽價嘛,真不算什么,這點便宜就沒多少人去占了。
“原來如此。”劉三點了點頭,道:“其實現(xiàn)在路好著哩。當年我去河東,驛道上那車轍印深得跟水溝一樣,還縱橫交錯,一不小心就要崴了腳。今上修新路,都通到州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