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鐸鞘
傷兵營地邊緣,還有許多人在唉聲嘆氣。
他們身披氈皮,頭發撮在一起,總為一髻,用頭囊包裹在一起。
這發飾其實與南詔差不多。
唐代很多人去過南詔,回來后介紹了當地的風俗。
就衣服而言,“丈夫一切披氈,其余衣服略與漢同”。因為南詔畜牧業的比重很大,養殖牲畜較多,因此盛產皮毛,自然要物盡其用,氈皮是他們重要的衣物原料。
就發髻而言與唐人戴幞頭一樣,他們也會把頭發包起來,但又有不同,差異主要在發髻樣式上。
他們很可能繼承了古滇國人的椎髻風格,頭發整體撮在一起。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在發髻邊緣還會撮出角來,用紅色綾緞制成的頭囊包裹。如果是下級官員或普通百姓,不許撮角頭囊也是白色綾絹。
女人的發式則又有不同。她們的頭發不是直接盤在一起,而是分編后再盤繞。
髻上多綴飾品。如果是貴婦人,則以珍珠、琥珀、金貝為發髻飾品,耳金環,象牙纏臂,衣裙衫。
蠻地無桑,但正如遼東有柞蠶一樣,南詔有柘蠶,同樣可以織錦,紡織技術相當不錯。發展到現在,又大量種植棉花,貴族早就不披氈皮了,改穿棉布衣服。
楊干貞見到的這些人頭上有囊角,顯然不是普通人,但又身披氈皮,那就不是大長和國的貴族了,至少不是兩京貴族。
事實上他們是沿途征召的部落首領,楊干貞早看出來了。
“驃信發怒了,不能繼續拖延。”楊干貞理了理思緒,道:“過幾日援軍便可大至,驃信也會親自北上,督促各部奮戰。雅州是必須要奪下來的,無論付出什么代價。否則,便只有退兵一途。”
“退兵,怕是不甘心啊。”楊詔嘆道。
“你知道就好。”楊干貞瞟了他一眼,問道:“雅州城里還有多少夏兵?弄清楚了嗎?”
“可能有一萬人之多。”談及此事,方才被打時都沒露出絲毫情緒的楊詔,眼神之中竟然滿是憤恨乃至恐懼。
楊干貞皺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