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使者與構想
當然,也就聽聽而已。
在邵樹德眼中大長和國是又一個渤海。
他曾翻閱游歷南詔的前唐使者的記錄,知道南詔的存在其實給當地部落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主要是文化、經濟和生產力方面的進步。
以六大節度使轄區為例,哀牢山、瀾滄江、緬北、高黎貢山以西一帶的土人農耕水平大大進步,人口增加,眼界也更寬了。
而南詔國的上層,又非常“唐”化。
以段義宗為例,此人歷史上滯留蜀中時,就寫了《思鄉》這類水平相當不錯的詩——瀘北行人絕,云南信未還。庭前花不掃,門外柳誰攀。坐久消銀燭,愁多減玉顏。懸心秋夜月,萬里照關山。
其《題判官贊衛有聽歌妓洞云歌》,也顯示了其深厚的漢文化底蘊。
這種自上而下的漢化,與渤海國非常類似。唐朝搞節度使,南詔也搞,唐朝有府兵,南詔也學,各類官制甚至出將入相的傳統都十分類似。
這個國家不斷地吸收唐朝文化,再自己同化六大節度使轄區內的蠻人,做得非常不錯,也為后來王朝在西南的開拓進行了預熱。
對于這種國家,邵樹德不忍毀之,但又很想吃掉。如今既然仗打到這個份上了,那么他也不會猶豫,即便吃不下全部,核心的兩京區域是要拿下的——南詔以及大長和國,同樣是以兩京控扼周邊各個節鎮、都督府。
以川南“漢化走廊”,溝通大理、鄯闡兩京,這是他初步的構想。大長和國使者哪怕磨破了嘴皮子,怕是也難以讓他改變主意了。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