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奴仆
事實上,你既要考慮己方的運輸能力,也要考慮目的地的接待能力。甚至于,目的地有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供新移民耕作?要養他們幾年才能從賑濟對象變為征稅對象?當地安全形勢如何?移民逃亡了怎么辦?會不會爆發大規模疫病?等等,一大堆事情需要考慮。
愛州就這個條件,縱然有嶺西、嶺東二道支援,每年的移民上限還是存在的,超過了就很容易出事。
至于為什么說是今天最后一批,那與氣候有關。
從北方南下的移民船,一般在冬春時節,盛行北風,南下比較容易。
從安南北上的移民船,一般在夏秋時節,盛行南風,北上相對方便——如果運氣不好,還會遇上大風大浪甚至臺風,那就看命了。
公允地說,用船只輸送移民是比較合理的。
移民省去了長途跋涉的艱辛,不用大耗體力,中途隕斃。
朝廷省去了絕大部分遞頓開支,因為船只速度快,順風順水之時,一天一夜走出去幾百里,是步行速度的20-30倍。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
即便近海行船相對安全,但沉船依然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每批南下或北上的船隊,都有不幸沉沒的,這就看個人運氣了。
另外,船只維修保養也要錢,給水手開出的工錢非常高昂,這也是筆不小的開支。
但綜合來看,海運移民的優勢是十分顯著的。
速度快、運量大、成本低,而且低很多很多。在過去一年,平海軍的船只分批南下,經明州、泉州兩個中轉港口,抵達愛州、驩州,接送移民,立下了汗馬功勞。
再過一兩個月,聚集在愛州、驩州的船只,就將裝上大批安南罪民,北上遼東,在營口下船。
毫無疑問,這是一條充滿血淚的海上移民通道。
不知道多少人因沉船葬身大海,又或者病死于陰暗潮濕的底艙——船上最忌諱傳染病,病死的人甚至稍有病癥的人,都會被扔進大海,沒有任何猶豫。
「民生多艱。」碼頭上又發生了騷動,清海軍士卒立刻邁著整齊的步伐,前去鎮壓,姜知微嘆息一聲,不忍多看,起身離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