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余波
在圣人眼中,整個漠北草原的地位和安西道一樣,是需要財政補貼的地方。
“太子有什么看法?”邵樹德看向兒子,又問道。
“陛下,兒曾至大鮮卑嶺巡視,草原諸部確實困苦。”邵承節說道:“五年西征,他們起碼參與了三年,消耗極大。不少人甚至淪落為牧奴,為頭人放牧,生活一落千丈。不然的話,阿保機也不可能煽動那么多人跟著他造反。而今財稅改革,兒全程看下來,對漢地所施行的方案并無意見,唯覺草原賦稅過重。今消其重稅,兒覺得甚好,不過就是花點錢罷了,漠北那幾十萬人,朝廷還養得起。”
邵樹德笑了笑,說道:“不錯。做事不能只看小利,要有大格局。”
說穿了就是資源分配的問題。
富裕地區覺得自己辛苦掙來的錢,被朝廷拿去補貼他素不相識的人,心理肯定不爽。
不光中國如此,其實外國人也一樣不爽。
以德國為例,富裕的巴伐利亞州交上去的稅,要有一部分被政府拿去補貼原東德窮兄弟,開心嗎?
但國家嘛,總是相忍為國。安西、草原、黔中等地,從財政來說,肯定是虧本的,但你能怎樣?全部舍棄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阿保機畏懼王師,率眾遠竄,你覺得他會跑去哪里?”邵樹德又問道。
“兒斷定他向西跑。”邵承節說道:“一如韃靼舊事。”
諸韃靼部落的西遷,從回鶻崩潰那會就有了。
回鶻汗國的覆滅,對草原來說是一件大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汗國東部的契丹人、奚人先后崛起,一番較量后,奚人敗北,淪為附庸,契丹南下蠶食唐境,東討渤海,北伐室韋、女真,西征韃靼、烏古、霫,不可一世。
或許正是契丹的崛起,導致三十姓韃靼的騷動,于是一波又一波的西遷浪潮開始了。
而今契丹已為大夏所滅,韃靼西遷的勢頭有所衰減,但總有些人不愿頭上頂著一個官府,繼續西遷。
正西走不了,那我就先向北,再往西,總之要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