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章 后記·山谷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西域也算得上是名城大邑之一了,雖然沒法和中原比。
楚國建立已有數(shù)年,楚王邵慎立也漸漸在中亞站穩(wěn)了腳跟。
這個過程并不容易,意味著無數(shù)難以想象的鐵與血。
楚國與趙國,終究不一樣啊,兩位大夏親王的風格也不是一回事。
趙國建立已逾十年,趙王會治軍,會打仗,但他更喜歡的還是梳理內政,發(fā)展生產,積蓄國力。
楚國立國時間較短,楚王的脾性也更勇猛精進一些。早些年的時候,邵樹德曾以為這個兒子軍略比不上老大,文治也比不上,但就近兩三年的情況來看,這位大夏七皇子的軍略被人低估了。
他非常善于在戰(zhàn)場上學習,也沒有什么固定的用兵套路。每次打仗時,都是依據(jù)得到的情報,臨時排兵布陣,制定作戰(zhàn)計劃。
說白了,如果將領可以分為“學院派”和“草莽派”的話,楚王邵慎立更接近后者。他是一個天賦型指揮官,雖然從小就接受了完整的軍事教育。
與軍事上的才能相比,楚王在民政上就要弱不少了。當初總共二十來個跟著他一起過來地洛陽公子哥們,雖然都接受了頂尖的教育,但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處事方式,真正能幫邵慎立分擔民政事務的,其實就那么幾個罷了。
所以,楚國在民治方面是不如北邊的趙國的。他們唯一的優(yōu)勢,其實是拔汗那這塊地方的基礎更好,尤其是波斯、粟特、回鶻遺留下來的城池、村鎮(zhèn)及各種水利設施,讓他們的日子沒那么窘迫,甚至在經歷了多年戰(zhàn)爭之后,至今還壓過趙國一頭。
至于將來會不會被超過,沒人知道,只從當前情況來分析的話,答案是肯定的。
八月二十日,邵慎立率軍返回了忽氈縣。
忽氈即俱戰(zhàn)提,楚國的西大門,原本是一處人煙稠密的所在,且在過往的戰(zhàn)爭之中,并未受到多么嚴重的摧殘。
不過,在波斯勢力正式退出拔汗那之后,忽氈的貴族、百姓大量逃亡至波斯境內,讓此地人口銳減三分之一以上。
隨后,大量狂熱的吉哈德分子涌來。忽氈縣首當其沖,成為了戰(zhàn)事最激烈的地方,這個就更要命了,人口開始急劇下降,到處荒無人煙。
到了最后,邵慎立一發(fā)狠,干脆把忽氈殘余的百姓盡數(shù)東遷,分散安置到其他縣鄉(xiāng)。
于是,這里徹底了無生氣、渺無人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