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螃蟹理論
有這樣一個很著名的經濟學案例:
這是炎熱小鎮慵懶的一天。太陽高掛,街道無人,每個人都債臺高筑,靠信用度日。
這時,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進了一家旅館,拿出一張1000元鈔票放在柜臺,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房間過夜。
就在此人上樓的時候,店主抓起這張1000元鈔票,跑到隔壁屠戶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錢。
屠夫有了1000元,橫過馬路付清了豬農的豬本錢。
豬農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飼料款。
那個賣飼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趕忙去付清了他召妓的錢經濟不景氣,當地的服務業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務。
有了1000元,這名j女沖到旅館付了她所欠的房錢。
旅館店主忙把這1000元放到柜臺上,以免旅客下樓時起疑。
此時那人正下樓來,拿起1000元,聲稱沒一間滿意的,他把錢收進口袋,走了……這一天,沒有人生產了什么東西,也沒有人得到什么東西,可全鎮的債務都清了,大家很開心。
在這個案例中,交換過程發生了,但是沒有創造出任何實實在在的價值,可見交換是不產生價值的,交換有可能產生“利潤”,但是利潤不是價值,利潤只是最初已經固化到商品內價值的分配。
而在李明所要打造的系統模型當中,債券隨著預期收入的漲跌,便具有了商品的價值,價值會隨著不斷的漲跌交易或高或低。
交易產生的“利潤”便會在交換當中抹掉那部分債務。
低價收購,高價賣出,將債券在房貸、信用貸、現金貸利息中流通交換,最終債券本身的價值會不斷的降低,直至消失,而人們甚至都不會知道他是怎么消失的。
這就是泡沫經濟。而韭菜,只不過從一茬換到另一茬罷了。
無論是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交換價值理論”,經濟學家薩伊的“效用價值論”、馬歇爾的“供求價值論”,都認為商品的價值來源于交換。初聽這一說法覺得不可思議,了解了其論證過程讓大多數人直呼有道理有道理,少數人即便知道這一理論的出發點是錯誤的,論證過程也應該有問題,但是卻很難找到其漏洞所在。
或許資本的運作方式可以提高利潤,但是它永遠也無法創造價值,其本身的事實便是以剝削為驅動力,以詭辯的套路來掠奪資源,并且資本的詭辯水平是極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