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聽到關寧詢問,盧照齡面露難色道:能夠舉薦的,都已經提交了,其余那些官員恐怕不符合您的要求。
這些年吏治不清明,地方官員尸位素餐的多,真正干事的少。
他又問道:要不舉行場恩科?
新皇即位,舉行恩科大典,也能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
不行。
關寧開口道:國家還未實現真正統,南方那邊是順是反還不確定,北方民生都未恢復,人人食不果腹,這些情況還不具備恩科的條件。
他說的是實情。
現在需要批人來實現平穩過渡。
關寧才發現真到用人時,還真的是挺難。
他大概了解過,其實大康的讀書人真的不少,畢竟也是延續兩百七十余年的王朝,在這方面發展也算完善。
但實際上真正能考中為官的很少。
進士科進士不足三百人,庶吉士只有三十余人,即便是算上舉人,都不足千數。
在進士及第后,除了前三甲,其余的進士還要再考輪,算是更進步的選拔,被錄取之后,就能成為翰林院的庶吉士。
這輪考試決定了他們的仕途,成為庶吉士就能在京中各部衙任職,甚至能成為皇帝近臣。
薛懷仁當年走的就是這個路子。
而無法成為庶吉士的人,只能算是進士及第,也不過是任職個縣令。
可能輩子都不見得進京為官。
大康的讀書人也是內卷的厲害,讀了輩子書,讀到垂垂老矣都不定能考得上舉人。
等考上了,還要跟那些世家貴族去搶幾個為數不多的名額。
這樣下來,其實能真正做官的人很少,能成為有用的官員更少。
關寧覺得這種制度有問題,升遷不明。
那些好不容易中舉的人做了縣令,可能他輩子就在那個位置,已經沒有盼頭,又怎么愿意勤政為民?
再說在京的各部衙高官,都沒有地方主政經驗,又怎么能真正做到體察民情?
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關寧陷入沉思。
安民,治理的前提,就是核吏治。
新朝新政,這步就從吏治開始!
正在他思緒間,盧照齡開口道:國子監祭酒祝淼昨夜找到了臣,他請臣為陛下您傳話,新朝建立,正值用人之際,而國子監眾學子,則是可用之人。
國子監?
關寧微微怔,這幾日忙碌,他倒是忘了還有國子監。
之前他也曾在國子監學過,對其也有了解,說是貴族之學并無差錯。
其內生源平民跟貴族的比例大約為二,這也是實際國情。
但不得不承認,國子監確實是大康學術開明之地,那里有各種專業閣舍,教授繁雜,學明義理。
是可用之人。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