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七十三:天老爺啊!
李鑾忙解釋道:“并不是說第三產業的生產力要低于農業和工業,第三產業,是為了服務農業和工業而存在!諸卿,你們可想一想,為何要服務農業和工業?”
張潮緩緩道:“其實太子之言是有道理的,國家若是想要強盛,過去只講農業。若是風調雨順,四季無災,則是盛年。但是隨著丁口孽生,土地兼并之禍日巨,王朝總難逃三百年輪回之厄。而圣上之所以能破此千年之厄,便因為能以經天緯地之圣人大才,開啟大燕工業的進步。在工業強大的推動下,為禍中土幾千年的邊塞胡患,不復存在。大燕更能于百年難遇的大旱之年后,平推九萬里,拓土無數,才有了今日之元武盛世!
臣明白了,工業乃大燕強盛之秘,絕不可假于外人之手!”
李鑾笑道:“不僅如此,漢家子民,一定要永遠保證對最高生產力的掌握!唯有如此,才能保證漢家江山永不衰敗!至于唐尚書所言,兩湖、河南、直隸四省,無礦可依,卻也簡單。其實別說兩湖無礦,便是有礦,也不能現在開采。因為眼下的開采手段并不高,會將山水土地弄得一塌糊涂。但是不當緊,兩湖、河南和直隸四省,可以派工人去漢藩冶煉鋼鐵。
本宮要特別聲明一點,此絕非變著法子的移民之策,因為各省在漢藩冶煉出來的鋼鐵,都將運回本省來運用。
此四省算是先驅者,如今各省鋼鐵都奇缺,都想用鋼鐵打造最好的農具,百姓生活中的鍋碗瓢盆恨不能都用上好精鐵來造。全靠中樞調撥哪里能行?
自春秋管仲官山海以來,鹽鐵大多專賣,營收豐盈國庫。但后來發現,以官衙之例而從商事,除了養肥一些不思進取的貪官外,于國于民無利。再加上北戎邊患已除……
所以,本宮提議父皇,徹底放開鹽鐵!
當然,鹽法已經開始革新。兩江總督齊筠于揚淮之地,改總商包辦鹽務制度,為‘票鹽制’,徹底變革了‘鹽場出產時每鹽一斤,不及十文,而轉銷各處,竟到數十倍之價’,以至于一般百姓為購鹽傾盡血汗錢,貧困之家更數月不知鹽味的惡勢。
鹽已革新,鐵亦當如此。
待四省之例見成效后,今后各省自去漢藩建鋼鐵工坊。本土地面上,原則是只能鍛造,不能冶煉。
當然,這些都是父皇之意,本宮深以為然。但到底如何,還需諸位大臣們來議定。”
一片寂靜中,于萬洲忽地開口緩緩道:“圣上素來高瞻遠矚,所提之策自然都是萬世不易之法。只是臣擔憂,若如此,所需運力又將大大增加。臣所督之義務兵役制,已經開始啟動。諸皇子遠征開國,亦需要動員極大的運力。如今再加上各省鋼鐵廠之立……雖說是萬人級,可絕不可能只一萬人。一萬工人的后勤保證,都需要數千人,再加上他們的家人……”
賈薔淡淡道:“運力之事,于愛卿不必擔憂。朕于十二年前,就命德林號和皇家科學院船舶司的科學家們,在申城建立了申城造船廠。此船廠最初不為造船,只為試驗最新的造船技術。于五年前終有所得,開始修建最新船塢,建造載貨商船。前幾日,朕得了德林號遞上的折子,說那邊業已建成八艘載重近三萬五千石的大船,至年底還有八艘要下水,請朕賜名。朕便賜以‘神舟’為名。”
&nbs> 于萬洲熟讀百家,博聞強記,聽聞賈薔之言后思量稍許道:“臣記得,《夢粱錄》卷十二《江海船艦》中所記:荊湖有內河‘萬石船’,‘錢載二十萬貫,米載一萬二千石’。只是從未見過,不想如今果真造出如此巨舟!”
三萬五千石的載重,約相當于載重兩千噸。
或許對于賈薔前世時常耳聞的數以十萬噸計的巨型遠洋商船無法相提并論,但對于這個時代,載重三萬五千石,已經是極了不得的數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