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李衛東的銷售渠道(300月票加更)
李衛東在市場上逛了一圈,專挑溫州商販的攤位推銷,很快的便送出去幾十件皮夾克,按照四十塊的成本計算,也值上千塊了。
在李衛東看來,這上千塊花的值,可別小看這些溫州商販,他們能給服裝廠帶來的,可是幾十萬的生意。
這些市場上賣衣服的溫州商販,就是李衛東的銷售渠道。
要說會做生意,溫州人、莆田人和潮汕人,真是難分勝負。不過李衛東一時之間也找不到莆田人和潮汕人,所以只能找溫州人幫忙賣皮夾克。
在改革開放前,溫州商人便開始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做著最原始的生意。而改革開放以后,溫州商人更是迅速的遍布大江南北。
青河地區最初的一批“個體戶”,便是從溫州來的商販。
溫州商販從江浙帶著各種小商品,還有衣服鞋子之類的地方,來到青河,剛下汽車,人生地不熟的,便直接在汽車站附近擺攤賣貨。
久而久之,青河汽車站附近就形成了一個小市場。
那些溫州來的商販,下汽車后便就近來到小市場,撐起攤位。隨后很多青河本地的待業人員,也似模似樣的學著溫州人,擺攤做生意。汽車站附近的小市場也慢慢的發展壯大,逐漸變成了大市場。
雖然都在一個市場里做生意,本地商販跟溫州商販還是不同的,青河本地的商販往往只局限于青河這一個地方,而溫州的商販,眼光卻放在了全國。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李衛東專挑溫州商販推銷,因為李衛東知道,溫州商販有能力將皮夾克賣到全國各地,而本地的商販,大概只懂得在青河本土市場上發展。
李衛東今天把皮夾克介紹給溫州商販,溫州商販明天進了貨,說不定立刻就會背著皮夾克,去京城或者滬城去售賣,給他們一個星期的時間,估計都有人把皮夾克到西疆去。
而青河本地的商販可沒有這種魄力,把皮夾克介紹給他們,那么第二天青河本地的市場上就全都是賣皮夾克的,然后便是一場兇殘的價格戰。
……
姓張的攤主提著一個空的蛇皮袋子,來到了服裝廠門前,他看了看手中的小卡片,又看了看服裝廠的大門,自言自語的說道:“應該是這里。”
就在此時,服裝廠看門的大爺探出頭來,看了看張攤主,再看看提著的蛇皮袋子,開口問道:“是來買皮夾克的?”
張攤主點了點頭,然后晃了晃手中的卡片,開口說道:“你們廠長叫我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