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另辟蹊徑
何大伯作為機械工業部的領導,一個電話就問道了棉花收割機的研究情況。
“行,我知道了。”何大伯放下電話,開口說道:“農機研究院那邊,還真有一個項目組,在做棉花收割機的研發,據說負責這個項目的,還是個年輕的博士后。”
“那研發的進程怎么樣了?”李衛東開口問道。
“這個我就不太清楚了,畢竟我對棉花收割機這種東西不太了解。”何大伯話音頓了頓,接著說道:“不過我覺得,研發進度應該不會太順利。
我剛才說過,負責這個項目的是個年輕的博士后,農機研究院里申請科研經費,多少也是會排資論輩的,年輕人得到的經費應該不會太多。
另外棉花收割機產生的浪費比較大,不太適合我們現在的國情,我估計這個項目的研發,應該也不會得到太多的支持。”
李衛東點了點頭:“這個能夠理解,國家畢竟是資源有限,好鋼得用在刃上!”
“所以衛東啊,你要是想做棉花收割機的這個項目,可是得三思而后行啊!雖說這個項目沒有人跟你爭,但這個項目也沒啥利潤。”何大伯說著拿起一塊水果,塞到嘴里品味了一番。
“我倒是覺得棉花收割機的前景非常的廣闊,只要能提高出棉率,然后解決雜質過多的問題,就能夠替代人工收割。”李衛東回答道。
“這需要后續大量的研發和投入。”何大伯一臉嚴肅接著說道;“你這些年也搞出過不少的新產品,知道研發這種事情是每個準數的,很可能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都得不到結果。”
“我明白,如果做這個項目的話,我自己還得貼不少的錢。”李衛東開口答道。
“那你還愿意接下這個項目?你可別忘了,你這次是來分餅的,說白了是來拿好處的,鬧了半天自己還得掏錢,而且結果也不一定能成功,這可是一筆賠本生意。你們資本家什么時候改做賠本生意了?”何大伯略帶調侃的說道。
李衛東則一臉正色的回答道:“咱們國家不可能一直窮下去,也不可能一直使用人力去采摘棉花,棉花使用大規模的機械采摘,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如果咱們自己不去做的話,以后被外國人搶了先,到時候這個市場又成了外國人的了!事關咱們國家十幾億老百姓穿衣服,可不能去依靠外國人!”
……
中國的農業機械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而當時成立的,還有一個農業科學院農機研究所。
后來兩院合并,成立了中國的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八十年代末,國家隊科研體制進行改革,農機研究院便是試點單位,開始由單純的科研院所,向科研經營型院所進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