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歷史的脈絡(luò)
向河西走廊、西域(新疆)、河套、陰山、云貴、兩廣(廣東、廣西)、越南、朝鮮等地的擴張都不只是軍事征服那么簡單,還需要輸送人口,開墾田地,傳授知識,進行文化擴張,使之文化認同。
如果文化不認同,統(tǒng)治就是建立在沙丘之上,文化制度的傳播和稱霸為是為后世留下一筆取之不盡的遺產(chǎn)。
不過漢朝也有弱點,他們的對外政策和唐朝不同,漢朝根據(jù)劉邦的決定,一開始就繼承秦國的法律,是地地道道的軍國體制。
又沒有科舉制度,所以決定了漢朝人想要往上爬,打仗殺敵是最主要的一條路。
所以對于漢朝而言,吞并周邊國家建立統(tǒng)治是不符合國情的,除了一些戰(zhàn)略要地之外,否則他們會陷入當初秦朝一統(tǒng)天下后的困境。
將士沒戰(zhàn)打,底層沒上升渠道,國家就會亂。
全國上下多少人翹首以待,都等著打仗立功。
所以漢朝的戰(zhàn)爭非常頻繁乃至是為打仗而打仗,一直打到窮兵黷武.......
歷史書上一般不表漢朝的戰(zhàn)爭,因為太血腥,不少時候就是漢朝故意去挑起戰(zhàn)爭,毫無正義可言。
打仗不是為統(tǒng)治,不是為國家百姓利益,只有一個目的,將士割頭立功,獲得上升渠道。
所以王夫之說“故國恒以弱喪,而漢以強亡”算是非常精彩的論斷了,是軍國體制決定的,從劉邦立國時決定遵循秦制,加上以軍功為功等舉措就已經(jīng)決定。
在末期內(nèi)斗嚴重的情況下,文武重臣要獲得政治資本的辦法居然還是打仗,把周邊的國家和部族按在地上打以彰顯自己的實力,用這種窮兵黷武的辦法。董卓就是這么發(fā)家的。
到隋唐之后,有科舉制度,一下就文明起來不少。有漢朝打下的基礎(chǔ),周邊國家、民族都有文化認同,因為許多都曾經(jīng)是漢朝的附屬國,也十分懼怕武德充沛到瘋狂的中原大國,統(tǒng)治起來就很方便了。
在歷史長河中,漢朝相當于狠狠的給周邊國家部族打了當頭一棒,唐朝聰明的開始一邊打一邊給甜棗了,這點起初做得很聰明。
而且因為科舉制,唐朝人想上升就不僅像漢朝那樣只有殺人了,氛圍也一下子文明起來。
戰(zhàn)爭上的區(qū)別也很大,唐朝的戰(zhàn)遠沒有漢朝多,打法和目的也完全不同。
漢朝打匈奴、打南越、打朝鮮等,那就是往死里打,幾乎有種族滅絕的嫌疑。到東漢末年,國家內(nèi)部矛盾重重時,打西羌等部族也是趕盡殺絕的打發(fā),一路追著不放過,大大小小一百多戰(zhàn),除了投降的幾千人,追殺到一個不留。
唐朝文明起來后已經(jīng)知道開始為統(tǒng)治而打仗,而不是為打仗而打仗,只要打服了,認輸了,名義上歸我統(tǒng)治,那就不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