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驚雷!
剛過完萬壽節的隆安帝,正在養心殿西暖閣勤政親賢殿內批改奏折。
只是沒批改兩本,面容有些清瘦的隆安帝就放下了朱砂御筆,眉頭緊緊皺起,凝重的眸光不乏擔憂的望向殿外。
殿外仙樓佛堂內,有一座無量壽寶塔。
秋風吹拂,銅鈴作響,回蕩在殿內,恍若梵音陣陣。
隆安帝為太上皇第三子,非嫡非長,潛邸時,論聲勢遠不及其他幾位親王高。
為人低調,務實。
在百官中,素有埋頭苦干的賢王之名。
又因其從不結黨,也不勾連大臣,尤其是對任何軍機大臣都保持一定距離,所以讓許多人都以為,廉親王毫無問鼎之野心,將來必會成為一世賢王,和大寶無緣。
卻不想,太上皇在御極三十年時,偏偏就將大位傳給了廉親王李哲,便是今上隆安帝。
隆安帝登基后,一如潛邸時低調務實,事事請示太上皇,尤其是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
直到一年后,太上皇實不耐煩,傳旨天下,今后非動搖國本之軍國大事,天子自可決之,不必事事稟奏。天子無事,亦不必每日前往九華宮問安。
然而隆安帝依舊日日晨昏定省,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冰雪天氣,從無間斷,每日必往九華宮請安太上皇和皇太后。
朝堂之上,一應軍機謀國大臣始終不變動,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然而景初大臣卻無比安穩的始終矗立不倒。
直到三年后,才漸漸發生了些變化。
有兩位輔政軍機實在熬不住了,眼花耳聾,難以支撐,這才致仕退去。
隆安帝也是賜以了厚恩重禮,風光致仕。
到了第四年,河西之地一場天災,卻讓一群吃相實在難看的大臣暴露出來。
趁蝗災兼并土地不說,倒賣救災物資不說,堂堂國之大臣,朝廷命官,居然上下勾結,沆瀣一氣,倒賣人口,下作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