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 藝術的生命力
故事說不完!”
老先生的聲音豪邁中帶著滄桑,一如八百里秦川的歷史厚重。地道的腔調,一下子就將聽眾帶到了情境中。
光這股子鄉音,得勁!不用說那股子精氣神兒,更得勁!
其實即便是“當地人”,臺下不少領導也是第一次聽華陰老腔,尤其是這種面對面的演出,沖擊力非常強。
鄭導余光掃到這一幕,提著的心卻并沒放下。
不同于公務繁忙的眾領導,他是專門搞民間藝術這塊的,對西陜各地劇種都有一定的了解,不至于被沖擊。所以他知道,老先生們的發揮就是日常表演時的發揮,頂多換了首新詞兒,味道絕對正宗,但相反的,這也意味著,接下來接唱的這位,不能讓大家出戲,否則將功虧一簣!
換任意一個西陜人,難度系數可能都不高,但這位可是純正的京都人,光是口音一項,怕是想不出戲都很難。
鄭導很糾結。盡管他也不知這糾結究竟從何而來。但甭管多糾結,該來的終還是來了。
同五位老先生一樣,周南也沒拿話筒,當然不同的是他沒拿樂器。
因為華陰老腔所使用的樂器和道具都是自制的,月琴、板胡、底胡、梆子、鐘玲、馬號、鉤鑼架子、木凳、木塊...他自覺玩不轉,還是老老實實唱歌吧。
“華陰老腔要一聲喊...”
沒有話筒擴音加成,前排就座的領導們仍不由的同時一挺脊背,連正在接電話的兩位,都下意識的放下了手機。
我去,這聲,也忒提神了吧?!
如果非要用一個形容詞,驚艷。這詞兒可能被用爛了,但勝在貼切,不夸張的說,只這一句出來的時候,大家伙的表情都生動的詮釋著這一詞匯。
鄭導甚至渾身哆嗦了一下。
作為業內人士,他更能深刻感受內里的深厚功底。也許一些地方的發音尚不那么西陜,或者說華陰,但唱功足以彌補一切,起碼...聽不出絲毫違和!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只這一句,鄭導就知道自己此前的擔心實在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