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
不管董成如何堅持,通判顧志薈、泌陽知縣程倫英則是咬定說賊眾過去一年在桐柏山殺戮極重,民眾甚懼,不分而置之,恐民怨漸重,另生變故。
他們也不需要說服董成,都有權力直接上奏折言招撫事。
而在朝堂之上,除了樞密使蔡鋌外,左右相及諸參政大臣,都有資格參議招撫事,很快分而置之的聲音占據絕對主流。
這也跟大越以文制武的傳統直接相關。
士臣群體百余年來對武將都充滿著警惕,想要他們對招撫過來的賊軍放心,說什么笑話呢?
諸寨聯軍的意見這時候反而最不重要,不愿接受分而置之的招撫條件,也得有不接受的資格與實力才行。
董成再蠢也不會重蹈前任陳實的覆轍。
他從淮源回到泌陽城,一邊遣人前往淮瀆舊寨找陳子簫、高祥忠、仲長卿等賊首談招撫事,一邊在徐武磧的協助下,從諸縣招攬更多的精兵強將、對現有的禁廂軍也嚴加整飭、操訓,從底層將卒選拔能戰、敢戰之將卒,擔任節級、都將等中底層武官,同時在桐柏山西口不斷的修造堅固營壘。
為與徐氏族人恩斷情絕,徐武磧放棄名字里的“徐”姓,也放棄“武”字輩的身份,從此更名陳磧追隨、效命于董成身側。
諸寨聯軍也不愿接受分拆安置的招安條件,天宣六年元月,兩次試圖進攻州兵在桐柏山西口修造的營壘,試圖為談判爭取更多的籌碼。
諸寨聯軍兩次進攻損兵折將三四百人,卻連一座營壘都沒能奪下來,不得不承認京西南路承平已久,雖說初時兵戈失利,但只要底子不被打垮掉,朝廷體制還在,重新組織兵馬進行反攻的實力要比陳子簫、仲長卿等人所想象的為強。
拖到天宣六年元月底,除了州兵重新在桐柏山口聚集三千兵馬,有意往縱深延伸外,董成同時下令淮源鄉營進行大規模的集結,計劃發動大規模的春季攻勢,陳子簫、高祥忠、仲長卿等賊酋最終走出淮瀆舊寨,向董成投降。
陳子簫、高祥忠、仲長卿、郭君判、潘成虎等賊酋皆遣往晉州等地任巡檢使、指揮、軍將等中低級武職,使之能為朝廷效命,以示對投附賊眾的優撫。五千賊眾也毫不例外打散補入晉州等地禁廂軍,以補充大越北面針對契丹人防御力量的不足。
一度驚動朝野的桐柏山匪亂,前后歷經八月,在這時最終降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