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余音
大越立朝之初,在潁水舊道與清泯河之間開挖新的河道,使潁水新的河道從臨潁縣北部經過東去。
此時以楚山軍與左驍勝軍為主,對臨潁城形成合圍,實際已經將近五萬降附軍分割在臨潁與廟王溝之間。
唯一可惜就是分割于西線的近五萬降附軍以蕭干、陰超兩部兵馬為主,而岳海樓所部陳州軍主力,以及從亳州等地趕來增援燕薊降附軍,則主要被淹水分割在小雀崗-廟王溝一線以東。
這主要也是由諸路降附軍南下的增援路線所決定。
蕭干、陰超兩部人馬,都是從西線、經許昌渡潁南下。
徐懷昨日連夜率部穿插到臨潁城下,西線敵軍熬到天亮后想再撤入臨潁城已是不及。
目前在臨潁城與廟王溝之間約六十里地之間,敵軍主要形成兩個聚集區:
一是偽楚鄭州節度使蕭干率兩萬余兵卒,駐守臨潁城以西二十里外的巨陵鎮附近;一是看到西撤無望,清晨在降將仲長卿率領下從細柳溪西岸東撤,以及一部從淹水區往西疏散的陳州軍,總計約兩萬六七千人馬,主要駐扎于細柳溪以東約十一二里處的官橋營附近。
考慮到楚山軍長期在淮上承擔艱巨的作戰任務,徐懷率部潛襲汴梁,以及徐心庵率部接援、唐盤率部第一時間抵達臨潁城參與激戰,都積累不小的傷亡,胡楷主張接下來楚山軍除了圍困臨潁城外,主要就是接應南附軍民從西華城南撤,并負責繼續封鎖潁水;張辛、鄧珪將率左右宣武軍主力圍攻官橋營敵軍;楊麟將左驍勝軍主力并節制襄城守軍鄭江部圍攻巨陵鎮敵軍。
胡楷也計劃由楚山軍提前接管襄城防務,并將更多的兵馬集結于襄城北部,防備敵援有可能從許昌強渡潁水南下。
楊麟、張辛、鄧珪等人都不拒絕在下一階段的戰事里承擔主要作戰任務,甚至都覺得有些搶楚山戰功了——至于襄城守軍鄭江所部,胡楷也完全不考慮他們此時會拒絕接受楊麟的節制,參與對巨陵鎮敵軍的圍攻。
雖說主攻部隊在兵力上并不是特別占據優勢,但敵軍所占據的營寨,基本都有些簡陋;而作為降附軍,此時被分割包圍在巨陵鎮、官橋營,也絕不可能有多高昂的士氣與頑強意志。
…………
…………
滍水在小雀崗截流,經石渠北上,往北則沒有現成的溪河,大水主要沿著一條約四五里寬的狹窄低陷地帶往北漫灌。
淹水抵達廟王溝以北,由于潁水南岸殘堤及臨岸區域地勢較高以及汝潁之間河渠荒廢等因素,沒有辦法直接泄入潁水,則轉向往東面的商水縣境內漫延。
短短四五天時間,潁水以南就形成南北數里到十數里不等,東西綿延三四十里的淹水區。
這也是迫使東線敵軍一退再退,最后都狼狽不堪的退入商水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