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
如淮源、信陽發展冶鐵業一樣,桐柏山里總的木炭資源是充足的,但廉價、易砍伐燒制的木炭資源卻又是有限的。
今年淮源、信陽冶鐵產量加起來將突破五百萬斤,明后年照著年產超千萬斤的規模進行擴產,倘若不是大量使用熟煤,還繼續采用木炭冶煉鐵礦石,成本差不多要增加近一倍。
汝州瓷受限于廉價木炭資源的緊缺,近幾十年來發展距離百年前極盛時已有很大的衰落。
徐懷希望汝州瓷、箕山瓷能有比以往極盛之時都要發展更好,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盡快將能低廉、近乎無盡的生熟煤,能成功的運用到陶瓷的燒制中去。
在這一點上,相比較因循守舊的魯山窯戶,箕山窯戶上百年來孜孜不倦的摸索、克服當地陶土礦雜質復雜、窯變莫測的弊端,在當世青瓷、白瓷、黑瓷基礎上開發出色彩絢麗、窯變可控的箕山瓷,自然是可貴得多。
箕山窯戶在陶瓷燒制等方面,也積累更豐富、老到的經驗。
雖說這方面的工作,史軫之前都有推進,但徐懷覺得還不夠,要求組織更多的窯戶摸索生熟煤燒制瓷器的工藝。
徐懷接過侍衛遞過來的汗巾,將臉上的污漬擦凈。
瓷窯距離大峪寨就七八里路,徐懷也沒有騎馬,一邊沿山道步行,一邊跟史軫、姜燮、王章等人說話:
“燒陶自古便有之,瓷器自前朝也已經發展到極盛,天南海北民窯不計其數,聞名天下的就有八類。汝州瓷要重現百余年前的輝煌,除了燃料的問題,新建瓷窯要盡可能沿北滍水分布,東趙河谷的龍潭嶺今年也要籌劃建一些新窯。我設想汝州瓷真正進入新的極盛期,每年往外輸出瓷器十萬件、幾十萬件,都是遠遠不夠的,這點量,楚山區域內就能消耗掉——每年至少要達到三五百萬件輸出量,才算是達成初步的目標……”
行營在箕山窯戶里征募的幾名大匠,此時也一并隨行前往大峪寨。
聽到徐懷的話,他們不敢露出絲毫不敬,卻暗地里傳遞眼色,好似聽了什么不著邊際的瘋話。
汝州瓷最鼎盛時,沿北滍水分布有近兩百座大小窯爐,名列八大窯系之首,但一年所出也就四五十萬件瓷器而已——徐懷張口就說汝州瓷日后要達到三五百萬件年產出才算達成預期,也難怪他們以為是天方夜譚。
四五年前絕大多數人聽到徐懷說楚山冶鐵年產出要超過五百萬斤才算初步合格,都很不以為然,但楚山今年確實就能超額完成這個目標。
由于楚山鐵料用量都是逐年大增,信陽、淮源所產精鐵,主要也是用于內部各種器械、兵甲以及農具的生產,對外輸出有限。
外界除了南陽府外,目前還沒有怎么感受到楚山精鐵對外擴張的威力。
在方城、向城二縣于伏牛山南麓的山地區域劃入楚山之后,行營也根據當地鐵戶的分布情況,在唐白河西源東趙河的上游河谷龍潭嶺附近尋找到優質的煤鐵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