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說客
荊州這邊除了更早知道消息,更為關鍵的是選鋒軍好幾位都虞侯以及軍情司自張雄山以下十數僉事及參謀武吏侍隨徐懷左右,即便徐懷不作聲,他們也應該對可能會出現的戰局變化進行過反復的推演。
既然徐懷都下令備戰,史軫坐下來還是想先聽聽倘若此時不管不顧就直接介入淮西戰局,戰場上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韓圭苦笑說道:“使君親領五千精銳殺入淮西戰局,會出現怎樣的變數,還真不好說,但結局并不能預料,最大的可能,就是使君以赤誠之心挽淮西之危局,最終落一個桀驁逆臣的罵名,而令京襄處境日益困窘,陷入孤立之中……”
徐懷早期用兵有他個人極其鮮明的特點,屢屢兵行險招、劍走偏鋒,創出諸多堪稱傳奇的戰績,卻是近年來偏向另一個極端,用兵守正如大劍無鋒、大巧不工,純粹在營伍軍將武吏的修習、教訓、兵卒的選拔、激勵以及兵甲糧秣供給、防線建設上下苦功夫。
這在中路兩年對峙作戰中體現最為鮮明,汝蔡兩地就是守得跟龜殼一樣,所有的反擊,也只是解除敵軍對前壘防線的威脅。
兩年對峙作戰,看上去平平無奇,京襄也累計逾三萬傷亡,但敵軍作為進攻方傷亡倍增不止,消耗的物資更是數倍于京襄。
也恰是如此,今年徐懷才敢一直都留在荊州觀望淮西的形勢,而將汝蔡申等地的防務全權交付給諸將負責不去過問,最多也就徐武磧、郭君判、潘成虎他們輪流下去督促諸軍謹于防務、免于懈怠。
不過,荊州這邊目前除了能快速集結萬余戰斗力并不是特別強的州軍以及兩千余水軍外,最為核心的戰力就是充當侍衛的五千選鋒軍精銳。
除此之外,徐懷并沒有下達更大規模的動員令。
徐懷雖然沒有吭聲,韓圭他們料得徐懷有意親率選鋒軍精銳殺入淮西戰場,甚至蕭燕菡將長子蕭柏送回打箭爐,她留在荊州,也應有并肩作戰之意。
徐懷再次決意劍走偏鋒,親率五千選鋒軍精銳踏上淮西戰場,會誘發怎樣的變數,還真不好推演。
不過,韓圭有一點是能肯定的,就是京襄不詔而援,即便再次挽大越于狂瀾,但會令自身更加孤立。
他怕自己說服不了徐懷,所以找徐武江商議,派人將史軫請來荊州……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