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鐵索橫江
“這真是好東西啊!”劉衍忍不住感慨道。
劉衍統兵作戰這些年,當然能看出鐵線繩在戰事之中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
就拿秦淮河上搭設浮橋以及拉索來說,倘若用麻索,敵軍隔遠縱火或者快速接近后淋油縱火就能燒斷。
換成鐵索,雖說也不是無法摧毀,但敵軍需要將戰船靠近過來,甚至需要在鐵索前停泊住一小段時間,以巨斧劈斬方能斷。
然而這段時間敵船將徹底暴露在鐵索之后守軍各種手段的進攻之下,甚至蒙受巨大的損失,都未必能將鐵索斬斷。
雖說鐵索要比麻索優越太多了,但傳統的鐵環索也不是沒有缺點,甚至缺點巨大。
秦淮河寬百余步,一根足夠堅固的鐵環索通常約有三四千斤重。
一根三四千斤的鐵環索,對兩岸的固定物要求還不多高,直接系于根系粗壯的榆楊大樹之上也勉強夠用。
不過,要在水面遼闊的長江之上架起攔河鐵索,僅僅一根鐵環索動不動就重逾數萬斤、甚至十數萬斤,兩岸得要花費多大的氣力、要用怎樣的手段才能固定住?
有史以來,長江上游曾多次架設過攔江鐵索,一是長江上游水面較窄,二是長江上游,特別是巫峽等流段,兩岸懸崖壁立,則可穿石纏索進行固定。
然而長江中下游,難道指望幾株老樹將每根都動輒數萬、十數萬斤的鐵環索牢牢固定住,而不會被鐵環索的自重連根拔起,一起沉入滔滔江水之中?
更不要說浮橋的自重加水流的沖擊,更是恐怖。
通常說來,長江中下游想要成功架設浮橋,一定要先控制附近的江面,才可以用麻索連接水道狹窄處的舟船。
劉衍目前肉眼還看不出鐵線繩的牢固程度,但粗粗看上去,一根鐵線繩的重量可能僅有等長鐵環索的五六分之一,甚至還要更低一些。
徐懷昨日送入京中的奏章,殿議時沒有誰提出疑問,但是樞密院內部討論時,好些官員就大發牢騷,認為京襄提出要在池州與潛山之間,在敵軍水師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架設浮橋純屬天方夜談。
劉衍心里當時也是有些疑惑的,當然他沒有提出來,因為他知道京襄這些年出人意料、能他人之不能的戰術范例太多了。
他現在看來,徐懷既然敢提出這點,還是有很大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