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圍敵阻援
潁水流域還是小的,幾乎沒有形成凌汛的可能,初春的河水流速也極緩,浮冰的危害有限,而京襄目前所造中大型戰船,除了廣泛采用龍骨結構,船肋之間的隔板也采用大量的精鐵構件進行加強,整艘船也采用水密艙結構,強度與穩定性要遠遠強過傳統的舟船。
而當世甚至還僅有極少量的舟船,才開始采用大料作為龍骨加強船體結構。
京襄水師戰船提前趕到汝陰,距離獐子溝浮渡僅二十里水道,京西三四千水軍,兩三百艘大小戰船,哪里還敢貿然東進,接援岳海樓渡潁北逃?
二月十五日,京襄水師沿潁水而上,強襲獐子溝浮渡,縱火燒毀獐子溝浮橋,切斷焦陂之敵與獐子溝北岸摩黎忽、仲長卿殘部的聯絡,意味著對焦陂-泉河之敵徹底完成合圍。
而在此之前,在龍饒河注水的同一天,平燕宗王府大將孟和不敢再硬著頭皮去守潁上-鹿溝,而是趁著汝陰與鹿溝之間還有上百里的空當,趁著南朝在潁水左岸(北岸)的兵馬還不足七萬,率部往隸屬亳州的蒙城縣逃去。
由于平燕宗王府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在亳州蒙城縣等地已經新集結七萬步騎,王舉以及楊祁業在汝陰、鹿東大營的兵馬沒敢輕舉妄動,只是在孟和所部撤出后,去接管為虜兵縱火燒毀的潁上、鹿溝兩城。
潁上、鹿溝兩城原有上萬當地的平民,但在孟和率部撤出之前,不分男女老少,盡遭屠殺。軍情司潛伏于平民之中的十數密諜,也沒能逃過劫難。
畏懼京襄主力暫時放過焦陂-泉河不打,而是借龍饒河-潁水河道北上,剛剛趕到陳州坐鎮的鎮南王兀魯烈被迫做出斷臂求生、放棄焦陂兵馬的決定,下令摩黎忽、仲長卿率領一萬兩千余殘部放棄獐子溝營寨,往西北撤入泰和縣,與新集結于泰和的三萬步騎會合。
此時進入潁州及附近地區的援兵,隸屬于鎮南宗王府的,要遠遠少于平燕宗王府。
這并非鎮南王兀魯烈心存懈怠,實是鎮南宗王府所轄,南線兵馬要么被京襄在汝州、蔡州的精銳所牽制,無法脫身,要么在入冬之前,就是已經南下。
新的援兵主要從河東的蒲州、澤州、潞州、太原等地增調,要么從隸屬于靜憚宗王府的關陜地區借調。
在大雪紛飛的寒冬,行軍以及糧秣補給的籌措都非易事。
能在一個月內往泰和集結三萬步騎,還是兀魯烈接到信報之后,親自督促各地發動增援的結果。
更大規模的援兵都還在路上,但短時間內對焦陂之圍,已經是無能為力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