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親王的計謀沒有任何錯誤,這不是殘酷,而是站在宏觀的角度上,去做一些取舍。 有人注定要犧牲,宏觀角度,邊境十幾萬人的犧牲,換來覆滅蠻族的結果。 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煎熬,許清宵同意了懷寧親王的想法。 畢竟懷寧親王說的沒錯。 只是錯沒有說錯,可憤怒卻極其憤怒。 但讓許清宵憤怒的不是蠻族宣戰,而是蠻族的所作所為。 按照懷寧親王的意思,放棄邊境五城,大約十萬人的生命。 可沒想到的是,蠻族肆無忌憚,一路橫推,如今更是占據二十三城。 屠殺百姓將士至少接近三十萬人。 這還好是蠻族之前的攻勢,讓邊境百姓有所警覺,再加上大魏將士拼命保護,否則的話,死傷無數。 這是血仇。 也超出了許清宵的忍受范圍內。 不然的話,他也不會這般,親自率兵出征。 兩方皆設立軍機大營,雙方大軍對持。 到了這個場面,就不存在突襲這個說法了。 先發制人,不代表就能贏。 任何東西都沒有部署下去,那里可能說打就打? 閃電戰,斬首戰是有明確目標,殺完就好,真到了百萬大軍交戰,絕對沒有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