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 這是正文的尾聲——雍正王朝
雖然這209個代表也會拉幫結派,形成幾個集團,但終究比德意志七大選侯的結構合理太多了——那七個大選侯里面還有科隆、美茵茨、特里爾等三個大主教呢!這仨主教不可能當皇帝,而且他們的教區國很小,在三十年戰爭之前,三國的人口都不到十萬,壓根就是打醬油的存在。而余下的四個世俗選侯國實力都不容小覷,妥妥的四大寡頭!所謂的選帝侯制其實就是寡頭輪流坐莊。
第三,為了限制君主的權力,同時也方便治理龐大的國家。《八旗大憲章》還破天荒的實行了“四王制”——一汗、一帝、兩太后!
四個“王”之中的兩個是選上去的,而那兩個太后則是先王、先汗的妻子,不必選舉,而且是可以空缺的,權力也小于那一帝一汗,但還是可以起到制約王權的作用。
而選上去的“雙王”則分鎮南北,各有轄區,同時又有互相援助的義務,當然也能互相牽制。
第四,在“四王”之外,《八旗大憲章》還給了噶爾丹佛和四大寺十七個代表席位。雖然席位不多,但是這群和尚卻要負責組織召開八旗大議會,毫無疑問,這又是一個牽制王權的力量。
當然了,所有這些可以限制王權的力量,同時都是大蒙古王權的維護者,他們在分享權力的同時,也把自己和大蒙古國牢牢捆在了一起......一起去對中下層的印度阿三實行殖民統治!
不過在前來觀禮的那些西洋國家的使臣,可沒有誰能看到這一層。他們現在看到的只是209個八旗大議會的代表投下了“莊嚴的兩票”——一票選帝,一票選汗。他們還看到一個得道高僧和幾個小和尚在非常認真的唱票,高僧念一票,小和尚們就在一塊寫著“四阿哥雍親王”的黑板上用粉筆畫一筆,五筆組成一個正字。現在黑板上已經出現了二十一個“正”字,這說明雍親王胤禛已經拿到了超過105票。
大蒙古國可沒什么“自由否決權”或“一票否決權”的,這里實行的是多數票表決,簡單多數即可選出新任的“帝”和“汗”,或通過什么重要的決議。
現在胤禛已經票數過半,可以當選了!
當胤禛看見黑板上的正字已經超過二十一個的時候,他激動的都哭了......他終于當上皇帝了!而他這個皇帝當得也著實不易啊!
經過這一年多的整合,現在胤禛能夠實際控制的就是清八旗中的兩黃旗(其中一個旗是“易色”的),攏共就8張選帝票和8張選汗票。而要選上皇帝,至少要105張選票,還差97張,都得胤禛想方設法去爭取......其中的8張是用選汗票和胤禔換的(胤禔也有兩個旗),余下的89張就得一張張去談了!
幸好胤禛、胤禔手下各有幾個緊緊追隨的“小阿哥”,所以胤禛又能以極低的代價拿下幾十票。雖然還差一點,但是胤礽的未亡人,已經伺候過大明大公天子的孔太后又帶著儒八旗的32票來支持......這可真是把胤禛感動得無以為報,只好以身相許了。于是立即就把嫡福晉烏拉那拉氏給休了,然后娶了孔太后的妹妹當福晉(她當然是就是下一任孔太后),還把自己的嫡子弘暉送去飛行寺出家,當了噶爾丹的弟子,從而把噶爾丹手里的17票要爭取了過來。這下票數就足夠胤禛當選了。新筆趣閣
一想到自己為了當皇帝,已經干出了弒父、殺兄、滅弟、拋妻、棄子的惡行,胤禛的心里那叫一個苦啊!這眼淚也止不住下落了......
和他并肩坐在一起的胤禔已經內定了大蒙古的北汗,等選完南帝就該選他了。他當然也知道四弟的苦......他能內定上也不容易!于是就拍了拍胤禛的大腿,安慰他道:“老四,別哭了,你現在是皇上了,大蒙古的皇上,比愚兄還大半級呢!”
這南帝比北汗還是要大一點點的。這是因為胤禛得到了孔太后和噶爾丹的支持,而且朱和墭還為胤禛“賜”了“雍正”年號。這說明胤禛已經報上明爹的大腿!
因為明爹實力比法爹要大,所以胤禛最得力的助手胤祥就在日前討論制定《八旗大憲章》的時候提出了南帝略高于北汗的安排。而這個提議也得到了大部分八旗貴胄代表的支持,畢竟大家伙都需要胤禛這個南帝去印度西北找錢......這個南帝根本就不是大家伙的主子,而是替大家搞錢的長工,就是“雍長工”。所以給他一個大一點的名義滿足一下虛榮心也是應該的。
胤禔看到大家都是這個意思,也就順水推舟讓了一步,誰讓胤禛“爹大錢多”呢?不過胤禔也知道胤禛的差事可不好干!西北印度的確富有,但是欲壑難填啊!那么多伸手要錢的爺,胤禛這個“長工”不好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