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加強西廠的力量,為新稅政準備
大明如今是這個世界上生產力最發達的國度。
龐大的人口基數,數千年農業文明的積累,使得能工巧匠眾多,生產的商品物美價廉。
在全世界有著絕對的優勢。
但別國的統治者也不是傻子,自然會搞貿易戰,禁止大明通商,改變與大明貿易逆差的形式。
而這就需要大明先有足夠的堅船利炮去到那里,才能通商到那里。
如此一來,大明依舊需要先用錢養更多的水陸精兵。
朱由校覺得方從哲的提議不錯,可以先官紳一體納糧,先用官紳一體納糧后征收起來的錢糧把兵養起來,等養起這么多兵后,商稅征收也不是問題,擴大大明對外貿易的市場、增加商業利潤也不是問題。
但畢自嚴所說的官紳一體納糧相當于變相加征歲賦,他也不得不仔細思索一番。
一旦取消士紳優免,的確相當于向士紳加征田賦,而士紳自然會將這筆債務向佃農身上轉移,逼迫佃農繳納更高的地租,使得佃農的經濟收入下降。
很明顯,官紳一體納糧,即取消士紳優免,以前那些靠投獻田地給士紳而避稅的佃農受損最嚴重。
他們要么逼著他們的士紳一起造反,要么就只能為自己當初為逃避國家賦稅的選擇買單。
這樣的話,官紳一體納糧是可以抑制投獻的,也可以抑制兼并的,至少不會再使自耕農主動投獻到士紳大戶為奴,利于改變社會結構,促使更多的自由民出現,而減少農奴。
朱由校因此心里拿定了主意,便道:“商稅之事以后再議,繼續說說這官紳一體納糧之事?!?br/>
已經大病痊愈的次輔韓爌見此,猜到了皇帝的意思,一向沉默的他也就忙持著象笏躬身道:“陛下!臣認為官紳一體納糧不但是切實可行之政,還是善政!讀書做官是為報效君王、安民輔國的,而不當是為了什么優免不優免,為國納賦乃天經地義之事,王侯將相、士農工商,皆當有此覺悟!”
韓爌說完后就站在原地未動。
但朱由校和大臣們接下來卻都很沉默。
氣氛因此顯得有些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