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賣國者,凌遲處死!(二合一)
要不然,幕府也不會主動遷去美洲。
對于朱慈煒而言,真正難的是,在占領江戶后的分田工作和漢化工作,以解救這里的普通百姓,而建立起大明現有的統治模式。
因為大明現在急需穩定而繁榮的商品市場,需要讓大量奴仆與百姓,成為有消費能力的人。
這種分田于民,剝奪貴族特權的統治模式自然是令倭國貴族不能接受的。
好在倭國幕府和一批倭國大貴族遷去了美洲,也就使得大明不用為了推行這種統治模式而需要用槍炮去消滅幕府和一些倭國大貴族。
但也有很多還遷走的倭國貴族沒有遷走。
因為大明要在倭國分田于民,所以這些占據有倭國最多田產的倭國貴族,無疑會排斥大明對他們的占領。
不僅僅是倭國貴族會排斥,擁有田地的普通地主階層也會排斥。
而商人階層則本來就是對大明排斥的,因為只從大明打開倭國的國門,將商品大量傾銷到倭國后,倭國倭人在本國的市場主導地位就已被奪走。
倭國商人如果不反抗,且想繼續從商的話,只能淪為大明的買辦,自己辛苦一年,只能掙些蠅頭小利,而大頭皆讓大明賺走。
朱慈煒也知道他接下來要想解救倭國百姓會有一番挑戰。
“倭國本土的貴族和士大夫目前是不能用的,他們雖然因為懼怕我朝國威,而選擇了歸順,沒有在兒臣率軍入駐江戶時而選擇抵抗,但他們肯定不會歡迎我們去解救倭人百姓!所以,兒臣需要調一批本土接受興明社教育的士子充任倭國官吏,進行改革!還請朝廷允準!”
朱慈煒因此在對大明朝廷發了這樣的公文。
大明現在士子過多,非常卷,正是需要往外溢出的時候。
天啟皇帝朱由校也就批準了朱慈煒的請求,且下旨將原有的長崎、東瀛二省,以及現在大明所占據的江戶之地,列為一省,依舊用名東瀛,朱慈煒兼任東瀛總督,以便于朱慈煒在東瀛進行更徹底分田和漢化工作。
朱慈煒趁此機會便在大明朝廷調來一批士子來東瀛省立行政學堂接受培訓,而在安排為官吏之前,他還先從長崎、蝦夷二地,招考了一批士子,進入在江戶新設的東瀛省立行政學堂學習,進而以求盡快在倭國建立起統治體系。
在長崎、蝦夷的士子大部分是明倭混血,這是幾十年內大明對倭國這一帶的殖民造成的結果。
這些混血兒漢化程度很高,且多是帝國軍人和商人的后代,早就認為自己是明國人,故而對剝奪倭人貴族的田地分給百姓沒有什么抵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