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二章 圣旨
張海平聞言頓時凜然,打開了折子看了一眼,說道:“好。”
又經過李勇的同意,劉知行用筆在折子上寫了建議。然后派遣了太監入宮,把這封折子與其他重要的折子一起,先送入宮中,讓吳年批閱。
救災如救火,不可不快。
“今年遼東的降水略少。各地出現了輕微的旱災。沒想到高句麗漢江那邊,卻是出現了水災。這國家大了,千奇百怪的事情都有。楚國的疆域這么龐大,朝廷又是無能,難怪天南地北,各種問題頻出。”
李勇端起茶盞喝了一口,潤了潤嗓子之后,感慨了一聲道。
“李大人說的對。漢國不過九府之地。楚國有我們的十倍大小。這各種事情,多到無法想象。”張海平點了點頭,說道。
“凡事有利有弊。”劉知行卻搖頭說道。
“噢。劉大人這話怎么說?”張海平好奇道。
“以前我們遼東旱災。全境絕收。如果不是京極雪里的幫助,我們別說是有現在的風光了。有可能早就已經敗亡。疆域太小,一旦糧食出了問題,就是要命的問題了。現在我們有了高句麗。可以分擔風險。”
“比如說這一次高句麗水災。如果呂聲可以自己解決,就讓他自己解決。如果實在嚴重,可以調撥遼東的糧食過去。”
劉知行說道。
“劉大人說的是。”張海平醒悟過來,點了點頭道。
他當然也知道這一點,只是劉知行說“凡事有利有弊”的時候,沒往這個方向上想。
三人一如往常,在這文華殿內辦公。也偷得一點清閑,喝口茶,聊談一會兒。
李勇年歲上來了,偶爾會精力不濟,躺在榻上小睡。
張海平、劉知行、吳年都是默許的。吳年時不時的還會派遣太監,送來宮中御膳房準備的珍饈,生怕三人餓了肚子。
至于張海平的目光,劉知行哪里會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