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劍鋒所指
她已經想到了可能會有這一幕,可那畢竟是前朝之事,如今尚且沒有到那樣的絕境,而李匡也不是張巡。禾晏還尚懷著僥幸之心,只道自己或許將人性想的太過可怖,然而……什么都沒能阻止。
李匡還是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當年在賢昌館時,讀《忠義傳》讀到此處,張巡失守睢陽,敵軍難以破城,便駐扎在城外等城內兵馬餓死。城中糧絕,張巡殺愛妾強令官兵吃下,接著又有人殺掉奴仆做軍糧。
“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
堂上少年們無一出聲,氣氛安靜。先生還在讀,“睢陽城中戰前四萬人,城破活人僅四百。”
都是十來歲的少年郎,又都出自富貴高官之戶,不曾聽過如此慘烈之事。人吃人已經夠聳人聽聞,若是加上戰爭,更令人唏噓。
先生問:“你們以為,張巡所為,是錯是對?”
少年們發言踴躍,各自陳述,到最后,還是認為當時情景,張巡所做,無可厚非。
先生道:“殺人之事,有悖人倫。但并非張巡本意。有道是,‘倉黃之罪輕,復興之功重’。食人過小,守城功大。”
少年們點頭應是。都認為雖然慘烈,但正是此事,才正體現出張巡的忠直。畢竟妾室是“家事”,守城是“國事”。以犧牲妾室守國,張巡乃忠臣。
當時的禾晏并不這么認為,她坐在堂上,不曾開口,也不曾附和少年們的言論,只蹙著眉頭,神情凝重。
先生看出了她的不贊同,含笑叫她起來,問:“禾如非,你可有不同的看法?”
她那時在賢昌館中,還是考試次次倒數的笨蛋,被叫到名字,還有些不安。然而心中終是憤懣難平,終于鼓起勇氣道:“世人皆說張巡乃忠臣義士,的確不假,可那些被吃掉的人何嘗不無辜?我能理解他的選擇,可若是換了我……我絕不如此。”
“哦?你當如何?”先生笑問。
“我當帶著剩余的殘兵,與叛軍在城外決一死戰。”少年站在堂上,日光穿透窗戶,落在她的臉上,將她清秀略顯稚氣的臉也渡上一層堅毅的色彩,“手中執劍之人,更應該明白劍鋒所指何處,是對著身前的敵人,還是身后的弱者。”
“我絕不向弱者拔劍。”
堂中安靜片刻,響起了少年們哄笑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