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鉗形攻勢
往各個方向跑的人都有,盡量分散兵力,不進行集結。有人負責引誘誤導追兵,有人負責利用地形埋伏,有人回身斷后。
果然,從匈奴開始,一千年了,草原人玩的還是這么一個套路。
鐵騎軍使折嗣裕此時也面臨著一個問題:按制,鐵騎軍一人雙馬,怎么追一人三匹馬的契丹人?
濡源、御夷鎮被搶得差不多了,不可能補充馬匹,甚至連補充食物都夠嗆,還是硬擠出來的。全軍攜帶的食水和飛龍軍差不多,只夠十余日消耗。跟在契丹人屁股后面追,那是不可能有什么結果的,但就此看著他們跑掉也不合適。
想來想去,唯有一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看誰耗得過誰。
八月十五,全軍兩萬騎,攜馬四萬余匹,分成多路,大舉北上。
他們沿著濡水河谷進軍,這里有河流,可以供人、畜飲水,這在草原上非常重要。
另外,河谷地帶一般水草豐美,如果運氣好,還能收獲大量補給品。
十六日午時,至沙野。
一股三千余契丹騎兵還在前面賣力地“帶路”,不知道想把他們引哪去。
他們甚至還放慢了馬速。夏軍停下來牧馬,他們也停下來牧馬,夏軍追擊,他們立刻逃竄。晚上還特意躲藏進山里,不斷派人出來襲擾,不過被狠狠地突襲了一下,損失三百余騎后,他們便消失了。
諾真水巡檢使哥舒確提醒折嗣裕,這是草原故智。契丹人想不斷疲憊他們,讓他們精疲力竭,然后將其引誘進契丹主力的伏擊圈,聚而殲之。
折嗣裕不管,只挑選好進軍路線,至夜則伐木扎營,將馬兒圈進柵欄之內,輪番派出軍士值守。白天繼續趕路,沿著既定目標前進。
十九日下午,至呂泉水、三泉水合流匯入濡水處(今昭蘇乃木附近)。這里有一個依附于契丹的小部落,此時已經搬走,不知去向。
契丹人終于發現不對勁了。
這個行軍方向,很明顯是奔著平地松林去的!
合著引誘半天,居然把夏人引到自家地盤來了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