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跗骨之蛆
楊氏此番慘敗,西洱河那邊是不是該重新劃分下勢力范圍了?
唐貞觀年間,西洱河楊、趙、李三姓最為強大,尊奉唐室。但隨后六詔烏蠻崛起,打得他們這些河蠻(白蠻一支)潰不成軍,李氏逐漸衰落,楊氏、趙氏投靠烏蠻蒙氏,建立南詔國。
隨后,蒙氏連出數位雄才偉略的君主,東征西討,遷西爨白蠻二十萬戶至大理,高氏、段氏、董氏也漸漸崛起。
如今國中幾大姓,高、楊、董、趙、段幾乎都是白蠻出身,既是部落大首領,又在朝中為官,出則為節度使,入則為大軍將、清平官。
相反,烏蠻自蒙氏一族被滅后,一蹶不振,國主鄭氏家族又視他們為眼中釘,接連打擊,在朝中分得的官位越來越少,其勢日衰。曾經南詔的龍興之地大理,在遷入的那二十萬戶白蠻的有力支持下,已經沒有烏蠻的容身之地,被吞并是早晚的事。
高源中想在其間分得一杯羹。
部落才是根基,而人口又是部落的基礎!高氏即便將來在朝中混不下去,也可以退到地方上當土皇帝。同理,即便楊氏此番敗成這個鳥樣,只要部落根基還在,這個家族就還可以維持。
但高源中不想給他們機會了。
楊家已經夠風光了,從楊奇鯤時代,到如今的楊干貞、楊詔兄弟,再讓他們囂張下去,其他家族怕是都要喘不過氣來。
認命吧!每一次政局的大變動,都會帶來國中勢力的大洗牌。興衰沉浮,本就是應有之意。
“沒救了,撤兵!”高源中撥轉馬首,頭也不回地離去了。
軍官們的口令聲此起彼伏,有條不紊之中又透露著一絲緊張和急促。要盡可能地把更多的人帶回國內,這是今后爭權奪利的本錢,不容有失。
當然,高源中也沒奢望能毫發無損地跑回去,只能說盡力保存實力了——大敗之際,不需要你跑得過夏人,只要比其他人跑得快就行了。
******
李璘不知道沖殺了多少回合了。
賊人潰不成軍,枕藉僵臥者數不勝數。刀都砍得卷刃了,鐵撾都殺得變形了,渾身上下浴滿鮮血,直如魔神一般。
帶過來的三千多將士也殺得性起,每個人都大口喘氣,幾乎是機械般追在敵人身后廝殺。而就他們這種疲累已極的狀態,已經喪膽的南蠻就是不敢回首拼殺,尤其是在他們的驃信鄭仁旻下令南撤邛崍關,“暫避鋒芒”的時候——這個消息,還是從一位頗有身份的俘虜口中得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