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先行別過,下一段旅程再見
然后,說說這書里讓我滿意的部分。
首先,當然是一些人物的塑造。
比如竹林幾位師兄師姐,比如“余親觀之”的觀圣司馬烈,比如“千古一帝”的玄章帝,比如老朽無力青龍皇,以德服人麒麟王……其他還有很多小角色,像那位“五文大儒”,還有大義私情分的清楚的安家半圣等等。
這其中,我最開心的,是有機會給歷史上的一些人編織了一個溫暖的結局。
比如北王辛棄疾,我沒讓他出場封圣,而是讓他站在人族的北境防線上,“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比如李清照,“生當為人杰”,是赫赫四王之一,最后的人生又能有一個美好的歸宿。
比如東王李賀,沒有英年早逝,他就徜徉在大海之上,每天想著怎么勾搭一匹龍馬與自己相伴。
比如南王文天祥,我是多么希望他真實的人生其實是一場夢啊。
還有宋慈,將《洗冤錄》放入教材,是我對這位法醫鼻祖最大的致敬。
在寫到這些人物的時候,我翻查了大量的資料去了解他們的生平,很多時候不是我寫出了這個故事,而是他們的故事給了我寫下去的方向。
除此之外,我還寫了許多歷史上的名人,他們的名字有的或許讓我們如雷貫耳,有的卻顯得不那么有名。在這里,我要很感謝熱心的讀者,基本上都會在章評中幫我注釋出來。
越是了解這些先賢,越發覺得,我們的民族,真的不容易,我們的先輩,真的很厲害。
除了人物塑造,在儒道流的題材開拓上,我自我感覺做的還不錯。
雖然沒有大綱,寫的很倉促,但是將儒道流從單純的詩詞上拿出來,結合了小說、戲曲的元素,重新構造出萬里路的體系,我覺得自己干的還不賴,對我自己而言,最得意的不是寫了西游記、聊齋,而是寫了牡丹亭、寫了竇娥冤……
感覺,有那么一丁點的小價值。
另外,有個事情得吹一下牛逼。
那就是在去年高考前,我的內容中,精(碰)準(巧)地押中了兩道高考題,一道是關于棋盤本手、妙手、俗手的討論,出自臭棋簍子顏百川;另一道就是關于詩文的移用、化用,出自方家評判陳洛詩作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