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這才是儒學的核心
“結果不論,那么漢元帝可是君子?按照儒學的說法,漢元帝為了仁政去觸怒了父親漢宣帝,這不是君子是什么?可漢元帝何許人?柔弱,毫無主見……這樣的一個人是君子嗎?”
王勃不能反駁。
“阿耶說的好!”
小棉襖壓根就聽不懂父親在說什么,但習慣性的叫好。
賈平安笑瞇瞇的摸摸她的頭頂,“整日都在琢磨如何做一個君子,如何做一個好人。可世間壓根就沒有君子,于是儒者就會痛苦……想質疑吧那是先賢的話,質疑就是作死。于是就扭曲了自己的心態,一邊說我要做個君子,一邊依舊我行我素……心理扭曲之下,這人會越發的變本加厲……”
從宋代開始,儒學橫掃一切后,道德標準就成為了評價一個人的所有元素,就像是后世的征信系統一般。
“演繹好君子這個角色之后,儒者便能帶著君子的面具去巧取豪奪。”
宋明清的儒者就是這么干的。
“到了最后,追求君子名號越演越烈,他們會把自己變成僵尸,一言一行無不按照圣賢的話去做,不敢有半分行差踏錯。乃至于逼迫家人也變成這等僵尸……”
到了后期,為了一個君子的評價,儒者們連面具都不要了,整日把臉板著……隨后什么貞節牌坊,什么家中規矩大,老婆孩子不敢吭聲……但凡犯錯打個半死再說。
“那已經不是一個人,是僵尸!”
“儒學是不錯,可不該成為顯學。”
這是賈平安的心里話。
狄仁杰不滿的道:“儒學熏陶……”
“人需要的是父母親人的垂范熏陶,需要的是師長的垂范熏陶,需要的是簡潔的道德標準的熏陶,而不是以此為業。”
賈平安沒好氣的道:“咱們就不能學些實在的學問?能讓人看清這個世間的學問它不香嗎?非得要從先賢的話中去尋找做人治國的道理……先賢當年說那些話時,怕也不敢說自己的話能放之四海皆準。可后來為何變為了圭臬?不過是某些人的利用罷了。”
“你是你。”賈平安說道:“你不是先賢的附庸,你可以從先賢的話中去領悟做人的道理,但你不可把這等道理當做是學問去不斷研究琢磨!一個字一個字的拆開去琢磨。”
賈平安拍拍王勃的肩膀,“儒學說做人,他們覺著若是每個人都按照儒學的標準去做人,那這個天下就好治理了,為何?因為人人都是君子,當然就好治理了。可這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