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應(yīng)對之策
這都是預(yù)計之中。
趙頊就問道:“先生可有解決之策?”
王安石道:“在臣看來,以他們的財力,還不至于說在短短數(shù)日之內(nèi),就能夠掀起這股風(fēng)浪,這主要還是因為市場上錢幣本就不足,以至于他們稍有動作,便出現(xiàn)錢荒的現(xiàn)象。
臣也一直在關(guān)注我朝的錢幣,而錢幣的缺乏,也使得我朝財富難以得到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朝廷增鑄一百萬錢幣,所獲得的收益,是能夠達(dá)到數(shù)百萬之多。”
趙頊問道:“數(shù)百萬?”
王安石解釋道:“好比說,一些客戶想要購買田地自己當(dāng)主戶,但是由于他手中缺乏錢幣,只有糧食,得先將糧食買了,換得錢幣,才能夠去購買土地,可結(jié)果好不容易將糧食賣了,所看中的田地也讓人買走了。
再者說,商人之間做買賣,由于缺乏錢幣,使得他們只能以貨易貨,這難度可想而知,在江南地區(qū),這種情況是非常普遍的。
但如果有足夠錢幣,不管是朝廷,還是百姓,財富都將會得到增長,這就是臣所言的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趙頊點點頭,“故此先生的意思是,增鑄錢幣,來緩解這番危機(jī)。”
“即便不出這事,朝廷應(yīng)該增加鑄幣,以此來改善財政。”王安石又道:“但是增鑄貨幣需要時日,不能解燃眉之急,臣建議由朝廷先下令,撥銅鑄幣,然后以交子的形式先投放到坊間,到時錢幣鑄完后,可以交子兌幣。
其實以交子購買貨物,要比錢幣更為方便,更能夠促使民間交易,同時中間還可多增發(fā)一成。另外,司農(nóng)寺收上來的錢幣,也得及時放出去,不能囤積在倉庫里面。”
趙頊稍加考量后,便點頭道:“好吧,就依先生所言。”
正如王安石自己所言,這并非他的應(yīng)對之策,而是他早就打算好的,他要玩理財,首先一點,就是百姓手中錢幣,這樣才能去理財。
都是貨物的話,這就沒法理。
另外,王安石是來自江南地區(qū),不是北方人,江南是普遍缺乏錢幣,這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且他也看到其中原因,如果用充足的貨幣,將會有益于江南財政,而江南財政乃是朝廷財政的重中之重。
司馬光懟他那什么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他都沒有想過用這一點去反駁,其實這個才是最有力反駁。
其實只要玩好貨幣,以北宋制度的基礎(chǔ),商業(yè)必然會變得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