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首部科幻片
“兩部電影的側重點完全不同。”
“如果要說這兩部電影誰更像科幻片,那么自然是王樹的《時空戀旅人》?!?br/>
陳葶在一旁聽著張一謀侃侃而談,臉上浮現崇拜的笑容,她道:“那王樹的《時空戀旅人》到底是不是國內首部商業科幻片啊?”
張一謀笑著接話:“我剛才已經說過了,認為《時空戀旅人》是國內首部商業科幻片,并沒有太大的問題?!?br/>
“說它算它便算,說它不算也就不算?!?br/>
眼見陳葶眼神中有著疑惑,他緊接著解釋道:“在我國,電影領域其實有幾次變革。”
“1949-1966是一個階段,1966-1976是一個階段,1977-1991是一個階段,1992-2001是一個階段,2002到現在又是一個新的開始?!?br/>
“從2002年電影院線改革開始算起,《時空戀旅人》應該能算是國內首部商業科幻片?!?br/>
華夏成立以后,電影業制片廠、發行公司和影院都是國家的機構,制作和放映都由國家下達任務,并投入資金,統一收購和放映。
1990年代,國內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都處于轉型期。
盡管張一謀拍出了《活著》,陳愷歌拍出了《霸王別姬》,田狀狀拍出了《藍風箏》,姜聞拍出了《陽光燦爛的日子》,但“市場”卻是這個時期的關鍵詞。
其實從80年代末開始,“市場”就熱起來了。
精通西方電影史的邵牧郡,在他那本著名的《西方電影史概論》里就表述過,那些只顧自己藝術實踐,而忽視觀眾的個人化電影,將把電影帶入死胡同,電影終究要恢復它和大眾親近的面目。
商業化、工業化這些概念,被人一再提及。
只是隨之掀起的娛樂片大潮中流露出的“庸人習氣”,降低了電影的品格,引發了觀眾的不滿。
從主管領導到理論家更像是“叫早了的公雞”,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
另一邊,國內電影所面臨的前景同樣極為嚴峻。
隨著電視的普及,歌廳、錄像廳的興起,大批觀眾被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