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
2008年是奧運年,觀眾想看的是國內體育先驅征戰奧運賽場的故事,是想通過電影進而了解到奧運。
可《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百分之九十五的篇幅在講近代史和兒女情長,奧運賽場一筆帶過。
這使得觀眾兩眼懵逼,他們是由奧林匹克吸引走進電影院,結果看了個寂寞。
如果是要看講近代史的主旋律電影,大可去看這一類型的電影。
前往電影院看《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主要想看的是奧運,而不是大篇幅的近代史。
在觀眾眼中,有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
貨不對板。
可以說,如果《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百分之三十的篇幅是近代史以及主角在國內所面臨的各種磨難,剩下百分之七十的篇幅是遠渡重洋、去到美國所面臨的冷眼磨難,以及賽場上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票房,都不會過于遇冷,說不定還能大爆。
可它硬是大篇幅講述國內近代史,然后主角遠渡重洋、到達美國后所遭遇的困境,以及賽場上的故事,全都一筆帶過。
2008年了,國內的觀眾看過太多講述近代史主旋律的影視作品。
相較之下,觀眾更想看的是主角遠渡重洋、以及到達美國的遭遇與賽場上的故事。
這些東西,才能在奧運年,勾起觀眾的情緒。
因為,2008年,是奧運年。
全國熱情澎湃的是奧運氛圍,而不是其它。
好比十多年后,對峙氛圍渲染起來后,主旋律電影上映,差不多都是幾十億的票房收官。
而后等這些情緒消耗完畢,主旋律電影的票房又慢慢遇冷。
2008年亦是同樣的道理,全國渲染起來的是奧運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