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八章 沒那么簡單
“聽說當初的沈萬三、顧元臣、殷紹宗之流,確實靠著海貿富可敵國了。”劉伯溫緩緩道。
“那為什么市舶司卻收不到他們的稅呢?”朱楨追問道。劉伯溫是浙東地主出身,雖然海商大都出自浙西,但應該對他們的勾當有所了解。
“問題的根子,大抵出在元朝。”劉伯溫果然知道究竟。“元朝起先承襲南宋那套,已經很成熟的市舶制度,讓漢人自行管理市舶司,他們只按時收稅。如此相安無事十幾年后,到了至元二十二年,因為國庫銀根吃緊,元廷便接受中書右丞盧世榮的建議,施行‘官本商辦’的官本船制度。”
“官本船?”朱楨輕聲重復道。
“簡單說,就是朝廷出錢造船、還給本錢,招募商人出海經商,其貿易所的,七成歸國有,三成歸商人。”劉伯溫解釋道:
“而且為了壟斷海貿之利,元廷還只許官本船出洋經商,禁止私人出洋,違者抄家。”
“說白了,就是蒙古人看到漢人海商賺取驚人利潤,眼紅了。要下場吃獨食了。”朱楨明白了。“結果呢?”
“結果就像蒙古人插手的其它事情一樣,他們不出意外將海貿搞得一團糟。‘官本船’制度不足十年后,就不得已告終了。”劉伯溫嘆了口氣道。
“那是為什么呢?”老六問道。
“一是他們管理水平太差,各項費用激增;二是對上船的商人的壓榨太過;三是競爭不過私商。”劉伯溫便道。
“私商?就是走私海商么?”
“沒錯。雖然元廷三令五申,禁止私人出海,為此還好幾次海禁。但以他們的海防之粗疏,官吏之貪鄙,是完全沒可能禁絕的。”劉基苦笑道:
“而且原本的海商發現,做私商不必繳稅,也不用被強制低價賣出貨物,比原先多賺太多,于是乎一股腦的繞開市舶司,競相干起了私商。所謂的‘海商集團’,就是在這個時候,逐漸形成的。”
“隨著海商集團日漸壯大,其獨占海貿利益的沖動和能力不斷增大,于是用各種手段將官本船排擠出了海外市場,這一點不難。”劉伯溫接著道:
“后來元廷發現,市舶稅收枯竭,官本船也開始賠錢,終于取消了官本船,想要恢復原先的制度。但海商集團已經嘗到了走私的甜頭,交稅是不可能再交稅了。那時元朝已經立國數十載,皇帝大臣都退化成廢柴,哪有能力撥亂反正?
“元廷派出幾任市舶整頓大臣,都要么被收買,要么被暗殺,總之沒人能奈何海商集團。后來也就沒人敢再碰這個要命的爛攤子了。”
“嗯。”朱楨點點頭,這就解釋了元朝后期,市舶收入枯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