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八章 倒霉的平安
最后朱楨和傅友德商定,事不宜遲,大軍三天之后就啟程!
之所以能動身這么快,當然是因為提前做好了準備。
之前,朱楨和傅友德要全力進攻慶云山,就已經把散布在通遼、大寧等地的明軍各部,集結到慶州一帶了。
此次遠征共計動用十五萬大軍。其中包括申國公鄧鎮、定遠侯王弼、南雄侯趙庸、東川侯胡海、鶴慶侯張翼、雄武侯周武、懷遠侯曹興等部兵馬。
甚至連晉王朱棡的太原三護衛都在其中。除了留守慶州、通遼、大寧等要塞五萬部隊外,北伐明軍幾乎傾巢出動。
動用的馬匹更是多達四十五萬匹之巨!
因為要過沙漠、越戈壁、深入草原作戰,非但路途遙遠,而且根本沒有行車的道路,所以全軍沒有任何輜重部隊,而是效仿當年蒙古人遠征時一人三馬的配置。
一匹戰馬騎乘,另外兩匹馱馬負責馱運人馬的口糧,還有士兵的盔甲。
現在是盛夏時節,整天頂盔戴甲的騎馬,人非得脫水而死不可,所以除了警戒的游騎斥候外,官兵們都只穿著單衣,把自己的盔甲裝進甲包,讓馱馬馱著,這樣還可以給戰馬減輕負擔。
但也幸好是牧草最旺盛的夏季,不用像冬天行軍那樣自帶草料。只需要給戰馬攜帶黑豆和黃豆之類的馬料豆即可。
這就大大減輕了行軍的負擔,讓長途行軍成為可能。
~~
朱楨和傅友德一共給遠征大軍準備了一個月的糧草。不是他們吝嗇,而是只能帶這么多。
按照明軍的規定,戰馬每天配給十升,大概七斤的馬料豆。士兵配給二斤四兩口糧,所以人馬一個月的口糧是小三百斤。
再加上士兵的盔甲裝備,差不多就是四百斤的重量。
而馬匹的負重能力,大概是自身體重的五分之一,如果超過這個限度,馬就會出現呼吸吃力,心跳過速,肌肉快速疲勞等情況。如果長時間超負荷負重,馬匹就會受傷甚至死亡。
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但吃苦耐勞,負重能力一點不差,能馱兩百斤以內的物資長途奔走,所以兩匹馱馬也就是剛剛夠運一個月的糧草。
如果一個月后沒找到元軍,返程怎么辦?那這兩匹可憐的馱馬,就只能充當士兵的口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