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章 天下雖安
第1385章天下雖安
聽了朱楨的話,朱元璋終于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誤區,就是沒考慮到株連的后果。
朱楨這番話絕非危言聳聽。之前郭桓案中,審刑司那幫人就不斷的抓人逼供,招供后再抓人再逼供,如此不斷循環,范圍不斷擴大,幾乎把京城各衙門一掃而空。
要是在軍中也來這么一出‘瓜蔓抄’,明軍肯定要傷筋動骨,戰斗力大打折扣的。
但朱元璋還是不想這么輕易放過那幫‘思想犯’,便悶聲道:
“反正天下已定,北元也完蛋了,大明不需要那么強的軍隊了。正好大力整頓一下,刮骨療毒一番。”
“那未免也太可惜了吧?!”朱楨動了真感情道:“這支軍隊可是父皇一手建立起來的——從當年只有二十四個兄弟,發展壯大到今天無敵天下的程度,足足用了三十四年啊!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多少生死難關?”
“應天府、鄱陽湖、平江城……一場場的惡戰打下來,才統一了南北,收復了幽燕,恢復了中華,最后滅殘元于漠北,封狼居胥、飲馬瀚海!這一路走來是何等的輝煌燦爛?放眼華夏數千年,也絕無僅有啊!怎么能讓他們毀在自己人手里呢?”
朱元璋被朱楨說的心潮澎湃,這可都是他的平生功業啊。原來都跟這支軍隊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
好一會兒他才抑制住心潮澎湃,長嘆一聲道:
“這是沒辦法的。趙匡胤為什么要杯酒釋兵權?因為馬上打天下的階段過去了,要下馬治天下了。那些只會騎馬打仗的軍漢,就成了國家的負擔甚至是危害了。”
“父皇豈不聞‘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朱楨沉聲反駁道:“當年西晉滅亡吳國后,晉武帝司馬炎認為不會再發生大的戰爭,便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隊,讓將領轉為文官。”
“但是,杜預引用《司馬法》中的這句話,告誡晉武帝,不能認為滅亡吳國,統一了天下就可以高枕無憂。他自己也以身作則,在滅吳之后立即還鎮襄陽,堅守要地,交錯屯兵,使所部戒備森嚴,‘視無事如有事’,從而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安定形勢。”朱楨接著道:
“但晉武帝并沒有把杜預的話放在心里。杜預死后,晉軍軍備廢弛,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給內外敵人以可乘之機,不久便天下大亂。”
“無論怎么說,自廢武功都是極其愚蠢且短視的舉動!尤其本朝更是如此!我漢人為什么在胡人鐵騎下沉淪數百年?不就是因為宋朝愚蠢的重文抑武,軍備廢弛嗎?這才剛剛憑借這支無敵天下的軍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重新建立漢家天下幾年啊?”然后他慷慨陳詞道:
“后世不忘前世之師,決不能走宋朝的老路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時時刻刻銳意進取,保持一支強大的軍隊!”
“但你剛才說的那句話,咱記得還有前半句,叫‘國雖大,好戰必亡’吧?”聽完朱楨的長篇大論,朱元璋淡淡道:“你又做何解呢?”
“回父皇,好戰并不一定必亡。而是虧本的仗打了太多,越打越虧,國家越來越窮,才會出問題。”朱楨卻成竹在胸道: